铸造铝合金凝固糊状区力学特性及热裂缺陷预测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y7208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铸件日益大型化、复杂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对铸造技术和设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工业界普遍采用铸造模拟技术来辅助铸件结构及铸造工艺的优化。在铸造模拟过程中,材料物性参数的设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的准确程度对铸造模拟结果的影响很大。固/液糊状区是铸件凝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特有区域,凝固过程中的潜热释放、溶质分凝、凝固收缩等均在糊状区发生,大部分的铸造缺陷也都在糊状区内产生(比如:缩松、冷隔、热裂等等)。准确的获取固/液糊状区的物性参数,对于描述热量、应力等在糊状区内的传输与积累,以及准确预测铸造缺陷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固/液糊状区的力学物性参数,由于其测定方法复杂,并且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如何准确的获取固/液糊状区的力学物性参数,一直是凝固研究领域的难点。针对上述工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本研究利用相场模拟获取不同凝固阶段的糊状区微观组织形貌,以此建立糊状区的“代表性体积单元”模型并开展细观力学计算,获得不同阶段糊状区的力学物性参数;研究结果将为宏观铸造过程模拟提供准确的力学物性参数支持,优化凝固模型,提高铸造缺陷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结合Al-4.5wt%Cu合金对本研究所建模型与研究结果进行应用及试验验证。本研究的重点是提出了一种综合方法以实现铝合金铸造从微观组织模拟到宏观铸造缺陷预测的多尺度分析和应用。相关研究结论如下:根据相场法原理基于自由能泛函导出糊状区相场控制方程和溶质扩散方程,并建立差分法求解Al-Cu合金相场模型的流程。分析糊状区凝固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变的影响因素,确定相场模拟的详细参数设置。针对Al-4.5wt%Cu合金相场模拟得到了其糊状区微观组织演变过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图像处理与几何模型重构,为开展细观力学计算,预测糊状区凝固力学特征参数提供精确的模型准备。结合相场模拟与流体力学计算(CFD)预测凝固糊状区的渗透性。该方法在考虑糊状区微观组织形貌的同时只进行糊状区内液相区模型的网格计算,节省了大量计算成本。通过CFD计算结果获得不同固相分数糊状区内液相压力分布云图,并根据达西定律得到糊状区的渗透率K。结果表明固相分数fs从0.3增加到0.9时,糊状区渗透率从10-9.8降低到10-12.5 m2;建立糊状区渗透率K以及固-液界面比表面积Sv与固相分数的关系,并对常被认为是不变常数的Carman-Kozeny系数Kc值进行预测,发现在较低固相分数下(fs<0.7),Kc值约等于4.5,但是随着固相分数的增加(fs>0.8),Kc值增加到5以及更高的数值,通过建立Kc值与固相分数的关系,为Carman-Kozeny公式的使用提供更准确的参数支持。结合相场模拟与流固耦合分析预测凝固糊状区的本构行为,通过这种综合方法得到了糊状区应力应变曲线并拟合出糊状区流变特征参数。基于相场模拟和模型重构得到糊状区“代表性体积单元”模型,采用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方法(CEL)求解糊状区变形过程中的固相枝晶变形和枝晶间液相流动;该方法在考虑糊状区微观组织形貌的同时可以分别赋予固、液两相的材料物性参数,相较于忽略液相作用或赋予其完全塑性特征的方法更加准确。使用所提出的方法对Al-4.5 wt%Cu合金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方法对于预测铝合金糊状区的本构行为是可靠的。将本研究得到的糊状区渗透性和本构关系数据进行铝合金铸造过程模拟应用,优化凝固模型,并通过开展铸造热应力分析对热裂缺陷进行预测。在研究人员常用的弹-塑性(E-P)模型中引入流变特性项,构建弹-粘塑性(E-VP)模型作为糊状区材料本构模型,分析得到了比E-P模型更准确的热裂预测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E-VP模型与凝固糊状区的变形机理一致。此外,应用本研究得到的修正的渗透性数据也比默认为常数的渗透性模型的缺陷预测结果显示出更高的准确性;本研究将糊状区细观力学计算结果应用到铸件的缺陷预测当中,实现了微观相场计算与宏观铸造模拟之间的桥接,为合金铸造过程研究的多尺度分析与调控提供了方法与参考。开展约束杆铸造试验(CRC)对糊状区力学特性研究结果在铸造过程模拟中的应用进行验证分析,并根据铸造试验结果建立了糊状区变形和热裂扩展机制。该机制表明,热裂扩展包括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发生糊状区流变变形;随着凝固的进行在热裂界面处出现固体桥接结构;最后阶段热裂扩展以弹塑性变形终止。在热裂扩展的初始阶段,生长的枝晶在热应力作用下发生流变变形,流变组织的长度和面积随着初始铸造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是热裂严重程度随着铸造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原因之一。约束杆铸造试验的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糊状区E-VP本构模型对于热裂预测是可靠的;此外,热裂断口的显微组织形貌证明,E-VP本构模型与糊状区变形和热裂扩展机制是一致的。
其他文献
在长期自然环境和各种荷载的影响下,沥青路面内部会产生复杂的损伤和破坏形式,从而降低路面的服役性能和寿命。因此,研究沥青路面的损伤开裂特征以及破坏模式对于提升沥青路面功能性和优化路面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基于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技术对沥青混合料开展了声波传播、声波波速、半圆弯曲(Semi-circular Bending-SCB)、冻融循环劈裂、三点弯曲等一系
学位
近年来,化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国际社会安全和稳定的威胁日益加剧。为缓解相关问题,各个国家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有望满足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需求,因此,太阳能电池成为解决能源和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然而,商业化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成本高昂,制约着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近期,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展现出高效(光电转换效率为25.7%,与单晶硅太
学位
烧结Nd-Fe-B磁体是一种重要的磁功能材料,在各类电机、消费电子及医疗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些年来,随着烧结Nd-Fe-B磁体在节能电机和智能手机中应用的快速发展,磁体的高性能化和小型化对其力学性能的要求提高,磁体在加工成薄小产品、充磁、服役等过程中的开裂问题受到了关注。本文针对烧结Nd-Fe-B磁体力学性能差的问题,对其断裂行为开展了研究,在分析磁体断裂机制及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晶界调
学位
随着航空业的迅猛发展,高强铝合金用量持续增长,航空铝合金机加工废料数量庞大;与此同时,退役的飞机及航空器数量大。因此,废旧航空铝合金保级循环利用是再生铝合金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由于废旧航空铝合金来源广、成分复杂,人们致力研发低成本、绿色、高效的再生航铝技术,以期得到成分、性能等达到航空铝合金标准的再生航铝,实现废旧航空铝合金的保级循环利用。为此,针对再生航空铝合金开展了多方面的技术探索。首先,在原
学位
以高拉速为主题内涵的高效方坯连铸技术,实现了连铸—大型转炉生产节奏的合理匹配,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可减少铸机流数,显著降低基建投资与生产成本,还能增加铸坯显热的利用,起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倍受各界青睐。当前我国普通建筑用钢常用150mm× 150mm方坯连铸拉速一般在2.8~3.5m/min之间,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尚有一定差距,其难点在于随着拉速的提高,漏钢、脱方、鼓肚等机率大大提升。高拉速的实现是
学位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大多数贴壁细胞具有机械敏感性,说明微环境的力学性质对绝大多数细胞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探究癌细胞中机械信息传递背后的分子机制,可以从机械生物学角度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可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诊疗方法,为癌症的预防、检测和治疗奠定重要基础。这意味着,模拟体内肿瘤组织独特的机械力学性质和生理性质对于体外研究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然而肿瘤微环境复杂多变,且机械性能范围广
学位
做好接班人培养工作是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课题。20世纪60年代,鉴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新情况,毛泽东对培养接班人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初步探索,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对于有效应对和化解发展中的风险挑战,赓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基于此
学位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依托组本教研、学科教研和跨学科教研三级教研的开展,使日常教学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为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组本教研以帮助教师整体把握教材、解决教学问题为重点,通过假期教研、每周教研、随机教研等方式开展;学科教研以提升学科质量和教师研究能力为中心,重点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专题教研、带题授课等学科系列教研活动;跨学科教研以推动学科融合和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借助教
期刊
华南是我国重要的钨资源产地,斑岩型钨(钼)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又一重要钨矿床类型,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但目前的研究对其成矿岩浆起源、成矿物质来源、矿质迁移与富集机理仍存在争议。郎村钨钼矿床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其黑钨矿资源量(WO3资源量1.85万吨,平均品位1.25%)已达到中型规模,是浙西地区钨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区发现多期花岗质侵入岩和多种矿化类型,为研究钨矿的岩浆起源、金属富集机理提供了可能。本论
学位
随着资源开发深度的不断加大,立井穿越地层水文地质条件越加复杂,针对国内外最深冻结井筒高家堡煤矿进风井冻结工程面临的技术经济挑战,确立以现代传感和信息技术为基础,提出可以提升深立井冻结工程可靠性和理论技术水平的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以冻结深度发展为坐标,研究了井筒冻结温度场理论、温度场监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以冻结壁交圈、冻结壁成型承载为关键技术控制的深井冻结工程技术理论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