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100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通过比较临床表现典型组和不典型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阐明不典型脑干梗死的病例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皆通过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干梗死。100例患者中,男68例(68.0%),女32例(32.0%),将患者分为二组:脑干梗死不典型组共75例(75%),其中男49例,女26例;脑干梗死典型组共25例(25%),其中男19例,女6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两组间的定性资料用X2检验法,定量资料用t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史、高脂血症、心脏病,分别占80%、57%、28%、25%、24%,不典型组患者患糖尿病比例高于典型组患者,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②脑干梗死典型组临床表现按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头晕(68%),肢体活动不灵(64%),球麻痹(52%),构音障碍(44%),意识障碍(36%),眼球震颤(28%),复视(24%),特定脑干综合征(20%),交叉症状、体征(16%)。③脑干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居多(75%),脑干梗死不典型组临床表现不特异,按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肢体活动不灵(46.7%),头晕(37.3%),构音障碍(36%),同侧中枢性面舌瘫(12%)等。在75例患者中有51例貌似幕上病变,临床表现偏瘫,伴同侧中枢性面舌瘫、偏身感觉障碍;有11例因头晕或眩晕、恶心、呕吐,而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而被印诊为后循环缺血;有13例为无症状脑梗死。④100例患者中,93例行颅脑MRI检查,检出脑干梗死93例,阳性率达100%,30例患者行头CT检查,检出脑干梗死17例,阳性率达56.7%。⑤按照Caplan公布的后循环解剖模型,对100例患者影像学脑干病灶进行分组并统计,分别为:近段组梗死7例,中段组梗死57例,远段组梗死16例,混合组20例。脑干梗死组的病灶多位于脑桥(57%),其次是中脑(16%)、延髓(7%),不典型组脑干梗死多合并幕上病变(94.7%),显著高于典型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⑥100例脑干梗死患者经治疗后出院时按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mRS)分值评价并统计,预后不良者占全部病例的20%,包括8例患者死亡(8%),12例患者严重残障(12%);预后良好者占全部病例的80%,包括67例患者轻度残障(67%),13例患者无残障(13%)。脑干梗死不典型组大部分预后良好(85.3%),比典型组预后要好,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糖尿病为不典型组脑干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②不典型脑干梗死,一般有三种情况:a.貌似大脑半球病变,可因为病变位置较高,或脑干病灶为腔隙性脑梗死,或后循环盗血所致。b.有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查体为阴性。c.无症状脑干梗死。③脑干梗死多发于脑桥,不典型组脑干梗死多合并其它部位脑梗死。④头MRI对不典型脑干梗死有诊断意义,早期行MRI检查可提高确诊率。⑤不典型组脑干梗死的患者大部分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