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双重作用,临床上用于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胆囊炎、带状疱疹、小儿肠炎、急性肾盂肾炎、婴幼儿肺炎、频发性室性前期收缩等,尤其对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肺炎及抗流感病毒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虽然疗效确切,但随着监控体系的建立,不良反应报道呈增多趋势,因此研究其不良反应的物质基础亟待解决。本论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将HPLC特征图谱数据与致敏实验数据进行关联,进行双黄连粉针剂类过敏反应的谱-效相关性分析,初步阐明双黄连粉针的致敏成分组。论文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双黄连粉针剂的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类过敏反应的机制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包括课题整体技术路线、双黄连粉针的化学成分研究、双黄连粉针特征图谱的建立及色谱峰的归属、类过敏反应的类过敏实验研究、谱-效分析、致敏验证实验以及人体血清药物成分分析等6部分实验内容。双黄连粉针剂已报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木脂素、酚酸、蒽醌以及其他类等成分。双黄连粉针剂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方面。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咳嗽、咽痛;上呼吸道感染、轻型肺炎、扁桃体炎见上述症候者。近年来化学成分尚见报道,但双黄连粉针的致敏物质基础研究尚处初步阶段,致敏成分还不明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黄连粉针剂的质量控制、作用机理研究以及临床应用。因此采用一定的方法研究寻找双黄连粉针剂的致敏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选择性地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2,4,5,6,7和8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复方得到,化合物7和8在双黄连粉针的原料金银花、黄芩、连翘也未见报道。建立10批次双黄连粉针剂的HPLC图谱:各组图谱在化合物种类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对其350nm下的指纹峰通过HPLC及质谱裂解碎片进行指认。指认出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连翘酯苷A、木犀草苷、金丝桃苷、芦丁、异绿原酸C、黄芩苷、连翘苷、千层纸素-7-O-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7-0-葡萄糖苷,Secologanicacid,Secologanosid,表松脂素-4’-β-D-葡萄糖苷和连翘苷。选用10批双黄连粉针剂刺激RBL-2H3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作为类过敏反应的实验,ELISA方法检测组胺的释放量,实验结果为10批双黄连粉针剂均能释放组胺,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批次1012115释放组胺量最多。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将10批双黄连粉针剂的HPLC特征图谱数据和致敏实验数据进行谱-效相关性分析,得到自变量X(特征图谱上的峰面积)关于因变量Y(组胺释放量)的回归系数,以与药效呈正相关的回归系数与相应的峰面积之积所占的百分比作为致敏贡献率,预测其中X12和X10这两个化合物致敏贡献率达到90.21%。从特征峰归属得知,X12和X10分别为黄芩苷和芦丁。致敏验证实验,选用致敏最强组双黄连粉针剂(批次:1012115)对其黄芩苷和芦丁含量进行测定,测得黄芩苷含量为31.59%,而芦丁含量为0.28%。根据这两个化合物在1012115批次双黄连粉针剂中的含量人工配制致敏成分组合物,进行致敏验证,组合物药效贡献率为87.72%,虽然稍低于预测值,但基本吻合。本研究实验结果双黄连粉针剂的致敏成分组可能为黄芩苷和芦丁。此外,通过采集10个血清样本其中正常组7个样本,致敏组3个样本,采用LC-MS方法人体血清药物成分情况。将人体空白血清、药物本身、正常组与过敏组血清进行成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为双黄连粉针剂进入人体后共有11个原型成分,分别为X1、X2、X3、X11、X12、X13、X14、X16、X17、X18和X19;同时产生2个代谢成分,即黄芩苷和黄芩素分别代谢为黄芩苷+1个葡萄糖醛酸和黄芩苷,而且发现过敏患者的血清成分中黄芩苷的峰值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