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与父母卷入、人格的关系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freddy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发展革新了世界的运转方式,同时也衍生出了网络欺负这一现象。网络欺负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通信设备,对不容易保护自己的个体实施恶意的反复的伤害行为。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网络欺负这一新兴的问题,并对网络欺负行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与传统的校园欺负进行对比探讨下,分析了网络欺负行为的特点。我国初中生网络欺负相关研究较少,尚处于探索阶段。基于我国文化背景,对初中生的网络欺负行为展开实证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选择了506位初中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法的方式来获悉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特性,运用攻击行为一般模式(GAM)为理论构架,从人格特质和父母卷入这两大基本层面入手,对初中生的网络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制约因素进行了探究与分析,从而为制定干预这一不良现象的策略和方法提供有力的凭证。本文所得结论主要包括:1.与传统的校园欺负一样,当前在四川省的初中生群体中,网络欺负事件中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经历更多的网络欺负。2.初中学生发生网络欺负行为的频率与上网时间成正相关。我国初中生多数会在家里上网,上网工具除了电脑之外,还有智能手机等。上网工具的多样性使得初中生在网络社交时更加便捷,这也是导致网络欺负事件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3.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及情绪稳定性在母亲卷入与网络欺负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和掩饰性未能在母亲卷入与网络欺负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及精神质在父亲卷入与网络欺负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人格特质中的掩饰性未能在父亲卷入与网络欺负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其他文献
对传导性电磁干扰(EMI)噪声源的特性测量与分析作了初步研究,对噪声源产生机理以及噪声源建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分别讨论了谐振法、插入损耗法和双电流探头法等.此外还采用
20世纪以来,在世界诸多国家中,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退休后赋闲在家。赋闲在家的老年人,有些身体还非常健康并且渴望学习和结交新的朋友,在这种状况下,老年大学这个新
根据文献分析和专家意见,对《教师工作价值观》、《教师组织承诺》、《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量表进行初测,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进行修订,形成正式施测问卷。在正式测量
自20 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广泛的研究已经证实教师是高压力职业。   在我国,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来自学校、学生和家庭的压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增无减,而农村贫困地区小学
对于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来说,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对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育的研究较少,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普及教育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