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夹心椎体骨折的发生率,骨折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性骨水泥强化的适应证。夹心椎定义为夹在两个间隔的骨水泥强化椎体中间完好的椎体。[方法]收集整理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因疼痛性椎体病变在我院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资料完整486例,复习所有患者的术后影像学资料,筛选其中存在夹心椎现象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门诊定期随访,结合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判断夹心椎是否骨折,统计夹心椎骨折发生率;以夹心椎是否骨折作为二分类因变量,选取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随访时期、夹心椎是否位于胸腰段(T11~L2)、累计骨水泥强化椎体节段数、夹心椎两侧强化椎体骨水泥注射入路(单或双侧椎弓根)、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术前及术后夹心椎夹心区局部后凸角等作为自变量,先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86例患者中,42例患者存在夹心椎现象,其中2例为多发性骨髓瘤累及椎体,1例胰腺癌椎体转移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骨质疏松症高龄患者术后4个月死于心血管疾病;排除以上4例,余3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9到47个月,平均22.3个月。38例共接受109节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并形成41节夹心椎。其中9例9节夹心椎发生压缩骨折,发生率22.0%(9/4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随访时期、夹心椎是否位于胸腰段、累计骨水泥强化椎体节段数、夹心椎两侧强化椎体骨水泥注射入路、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在夹心椎骨折组与非骨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P>0.05),手术前、后夹心区局部后凸角在夹心椎骨折组与非骨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和0.01);将手术前、后夹心区局部后凸角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术前夹心椎局部后凸角在夹心椎骨折组和非骨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系数0.82,Wald值6.3,P值0.01。[结论]夹心椎术前局部后凸角与夹心椎骨折相关,局部后凸角越大,夹心椎骨折的风险越高;夹心椎尽管受到上下强化椎体应力负荷转移,其骨折发生率并不高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自然进程发生率,即椎体强化术不增加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