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4-2015年在郑州、温县采用问卷调查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南省小麦生产中推广品种产量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问题。并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温县祥云镇和长葛董村镇,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大穗型品种周麦27为试验材料,设置了6个不同的喷素处理,分别为清水、硼砂(B)、6苄基腺嘌呤(6BA)、6BA+B、奇善宝(QSB)和双增1号(CPD),研究不同喷素处理对小麦不同部位穗粒数和粒重的差异性影响,探讨了孕穗期叶面喷素对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双重调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河南省小麦品种产量构成调查通过对河南省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分析表明在生产上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增加潜力有限,加上由于生育后期气候条件对粒重的影响,增加穗粒数将成为今后小麦产量提高的关键,而在提高小麦穗粒数的技术措施中,化学调控不失为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技术。2不同喷素处理对小麦小花发育与穗粒数的影响不同喷素处理条件下,喷素处理6BA、B、6BA+B、QSB、CPD与清水对照相比,均加快了小花的发育进程,尤其对中部穗位小花的退化与败育抑制作用较大,显著增加了小麦的可孕小花数和成熟期的穗粒数,对不同喷素条件下小花败育阶段及其成熟后小麦穗部性状进行观察和分析,复配剂6BA+B、QSB、CPD与单一营养元素6BA、B相比,对孕穗期完善小花数、可结实小花数和成熟期穗粒数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中以CPD提高的幅度最大(与CK相比,CPD的败育速率降低了27.4%,郑州点,CPD下部、中部穗粒数分别提高了1.95个、4.85个;温县点,CPD下部、上部穗粒数分别提高了1.74个、0.65个;长葛点,CPD下部、中部、上部小穗提高了1.61个、6.27个、1.09个)。由此可见,复配剂CPD更能满足后期小麦对营养的需求,提高了小花发育期间可孕小花数目和结实粒数,为其获得较高的穗粒数提供了物质基础。3不同喷素处理对小麦粒重增长动态与穗粒重的影响喷素处理小麦粒重增长动态的变化均呈现“S”形曲线,表现为:先缓慢增加、快速增加、最后急剧上升的模式;与CK相比,6BA、B、6BA+B、QSB、CPD的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复配剂CPD对不同部位小麦的粒重增加最显著。通过对小麦粒重的差异性分析,适宜的喷素处理能够促进小麦灌浆前期、中期、后期的粒重,喷素处理中,以CPD喷素处理在郑州增重效果最为显著(与CK相比,在下部、中部、上部粒重分别增加了11.97%、5.87%、9.32%)。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于拔节后25d采用CPD喷施,可能由于花前小花发育强度较大,反馈调节了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的累积,对最终粒重的增加有重要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籽粒产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