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口译作为职业第一次得到国际认可却是在1919年同声传译被运用在巴黎和会上以后。从此,口译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并正在形成一个“地球村”。在这个“村庄”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意识到,要发展自我,就必须与其他“村民”加强交流。于是他们首先想到了口译,因为口译就像一座桥,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途径。各种形式的口泽应运而生。在口译家族的众多成员中,会议口译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因为国际上最热门的话题和最具影响力的决定都要通过会议来讨论,而会议口译在这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亚太会议口译协会的说明,会议口译就是对于会议上的一次讲话用非原语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所作的口头翻译,可以是交替口译,也可是同声传译,不同于社区口译、陪同口译和商务口译等其他形式的口译。 目前为止,人们对会议口译已作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有人研究口译技巧,有人研究口译过程,也有人研究译员的培训方法,等等。但对口译的全方位介绍却并不多,怀着对会议口译的强烈兴趣和对口译事业的向往,作者参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尝试着对会议口译,尤其是同传,做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虽然本文以探讨会议口译为主,但作者还是认为有必要先对口译做一个大概介绍。本文第一章就从口译的历史、定义、分类和特征等各方面为读者从全局展示了口译。紧接着,第二章以探讨口译过程为中心,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石。整个口译过程以原语话语的传出为起点,以译员完成口译为终点。在口译过程中,作者引进了法国语言学家、口译专家Seleskovitch的“语言脱壳理论”;在解释口译结果的一些现象时,作者引用了法国语言学家Gile的“Three Efforts Model”理论。理论的讨论必须跟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才会有意义,因此从第三章起,作者开始着手分析口译实践中的原则和技巧。第三章从语言、语体和篇章三个角度介绍了贯穿口译过程的总原则,第四章则着重介绍了最常用的七种口译技巧,每一种技巧的说明都配有相应的中英或英中口译实例。当然,只有在兼顾译员的实际情况和个人习惯的前提下,灵活、综合的运用这些口译技巧才能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作者介绍了会议口译译员的职业道德和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议口译译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虽然借鉴、吸收了许多专家学者对会议口译的研究成果,但本文仍不乏自己的特色。首先,它从起源到发展,从理论到实践,较为全面为读者介绍了会议口译。其次,本文就口译和笔译、同传和交传作了详尽的对比,并以具体实例说明其各自的特点。再者,鉴于中英文不同的语言特征,作者认为英汉口译和汉英口译在总原则一致的前提下,应该还有其各自的口译规则。于是作者以口译的方式将一部分口译作品回译到原语,并与原语对比,寻求中英和英中口译过程中的异同。最后,为了使讨论更显与时俱进,本文引用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如2003年3月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录音等。 当然.作为一个少L乎没什么会议口译实战经验可谈的学习者,作者写本论文也确实只属纸上谈兵。作者诚恳地欢迎读者们为本文提出建议和批评,并预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