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从1937年至1949年发生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的文学,是在政治环境影响下的独特的文学景观。在延安文学中塑造了形色各异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是在政治话语影响之下形成的。本文将主要探究政治话语与延安文学中女性形象塑造之间的辩证关系。论文总共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最后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特点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延安文学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历史文化语境。首先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正在开始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战,同时因为不同地区所处的政治统治的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区域。其次延安由于政治清明,吸引了大批的作家们奔赴延安,造成了延安作家群体的复杂性,直到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延安文学的主导地位。就在这过程中,政治强化和性别意识弱化的特征便显现出来。第三章将按照体制的规训者和反叛者来对延安女性形象系列进行分类。一类是受封建制度荼毒下的苦命的女性形象;另一类形象的塑造是以完全牺牲掉女性的性别为代价的体制的规训者形象;还有一类女性形象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矛盾冲突的反叛者形象。第四章接下来将探讨延安文学女性形象的历史建构。延安文学女性形象在主流话语的引导下呈现出模式化、典型化特征,这是在《讲话》后发生的变化。在女性形象上表现出泛化的特征,其中包括逐渐模板化的外貌和身份的同化以及在女性形象表现方式上的平面化。其次,在《讲话》之后,女性意识也随之瓦解,这表现为“性”的退场以及对女性关怀和批判意识的消失。最后通过话剧《白毛女》中喜儿形象的塑造过程来阐释延安文学中集体创作对文学的影响。第五章主要是对延安文学女性形象塑造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其中包括正反两方面。在延安文学女性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体现了女性的解放对人的解放的一种依附性,女性的解放正是由2对人的解放的依附,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的目的。但是这种解放并不是完全的,而是以女性自我话语权的缺失为代价的。同时五四传统、文学批判力等都在延安文学后期的创作中受到压制。但是对于延安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要辩证的评判,要放到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而非简单的从政治角度考量,这样才能不失公允。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部分,这部分简单的对全文进行总结,整体把握延安文学女性形象创作的历史语境、女性形象系列以及发生的转变和对此的反思。最后一部分还对延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简单的阐释,体现了延安文学创作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