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朝是契丹迭剌部贵族耶律阿保机在北迁汉人的帮助下,于10世纪初期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其显著特点是有“行国”和“城国”,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因俗而治”统治政策。在长达200余年的统治中,辽朝形成了完善的边防体系,东南对高丽的边防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乾亨四年(982),年幼的耶律隆绪在其母萧绰的辅佐下登上帝位。继位伊始,其一改以前辽朝对高丽较为保守的政策,开始着手对东南边疆的经营。保州,其前身是来远城,为统和初年辽朝经营东南边防的核心,初建于统和十二年(994)至二十三年(1005)间,位于鸭绿江北。开泰三年(1014),辽在取高丽旧城基础上迁保州于江东。保州的建成及迁址是辽朝对高丽方针政策发生转变的信号,成为辽丽关系史上的转折点。据《辽史》等史料,保州在行政层级上属于节度州,长官为保州节度使,其职掌范围包括除经济外的军事、民政和一定的外交事务等。节度使的官阶当承袭唐制兼参宋制,大致在正三品至从三品间。在选任上以“世选”为主,兼有其它方式。保州的建立缘于圣宗对高丽政策的改变,服务于圣宗及日后诸帝对辽朝东南边防的建设和边疆安全。辽朝整个边防的建设贯穿辽朝历史始终,随着边疆局势及边界线的演变而发展。以圣宗朝为分水岭,可以将辽朝东南边疆的局势划分为三个阶段:唐至圣宗朝前、圣宗朝时期和圣宗开泰九年至辽末。从圣宗朝开始,辽朝加快了对东南边防的完善。在兴宗重熙五年(1036)至十年间,辽朝设立了保州(都)统军司。其长官为保州统军使,兼任保州节度使。职掌范围大体继承了保州节度使,官阶上大致在正二品至从二品间。伴随着江东除保州(来远城)外的宣、定诸城的建成以及保州统军司的形成,当鸭绿江附近的戍役制被屯田制取代后,标志着辽朝东南边防体系的最终形成。辽丽两国间争夺的焦点集中于圣宗统和年间赐予高丽的“女直鸭渌江东数百里地”上,此局面一直维持到金初天会九年(1131)。辽丽、金丽间围绕保州的争夺,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