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对武则天的研究,可以分为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文革”前武则天研究的初步繁荣阶段、“文革”后至改革开放武则天研究的表面繁荣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武则天研究的深入发展阶段。“文革”前是学界力图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确立武则天正面形象的重要时期。为了重新评价武则天,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主题是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涉及问题主要有武则天的出身、代表阶层、被立为后、称帝、用人、崇佛、男宠等。新中国之初,学者们对武则天的评价态度不一,“翻案”风潮中,学者们的评价态度趋向于一致肯定,武则天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地位确立起来。随着评价讨论的不断深入,其他关于武则天的研究也陆续出现。武则天研究整体上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文革”时期,出于“评法批儒”运动的需要,武则天被打扮成”尊法反儒”的“法”家女皇。研究问题均被编织进“儒法斗争”的路线中,论及最多的问题是武则天被立为后、称帝、革新。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些问题都是武则天“尊法反儒”的要求与体现。武则天形象被严重歪曲。“文革”结束后至改革开放时期,学者们纷纷发文批判“文革”时期的武则天研究。为了有效地揭露“文革”时期武则天研究的实质和目的,学者们集中对“文革”时期武则天研究的论点与论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改革开放以后是武则天研究逐步深入发展时期。80年代初,学者们开始反思并总结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武则天研究步入正规。1985年,首届全国武则天学术研究会的召开标志着武则天研究进入深入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学者们越来越重视从多方面进行创新,武则天研究的模式、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武则天研究,从密切联系现实政治到完全沦为现实政治的工具,再到逐步转变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获得自由宽松的环境,取得重大成绩,展现出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的内在线索。武则天研究的这种发展轨迹不能不直接促使我们重视处理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问题。另外,改革开放环境下武则天研究的大发展也促使我们重视历史人物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和态度问题。笔者认为,第一,学术研究尽管受政治制约,但必须保持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学者们必须把学术研究与政治统一起来,达到和谐共融。第二,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重视历史人物研究的方法论进步,不断吸收各种研究方法中的科学成份;第三,“同情的理解”是历史人物研究的应有之义。以人之共有之人性为基础,设身处地地与历史人物感同身受,或许更能接近历史人物的原貌。总之,综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武则天研究状况,有助于我们在客观认识武则天的同时,了解学术史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使我们更加理性地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