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成分输血救治产科DIC先兆的临床效果,明确成分输血对于救治产科DIC先兆的临床意义。方法:分组:选取濮阳市2013年3月—2015年9月救治的DIC先兆患者78例,年龄22~36岁,平均27.8±4.1岁,其中42例为初产妇,36例为经产妇,宫内孕约34~40周,平均(37.3±3.5)周。排除合并心肝肾重要脏器患有疾病的孕妇。所有患者不同程度出现心动过速、四肢厥冷、血压降低、以及阴道口血流不止等临床表现,同时皮下出现淤血(伴有或者不伴有)情况,评估其失血量达780~1500ml左右。DIC诱因分别为:胎盘早剥16例(20.51%)、重度子痫27例(34.62%)、前置胎盘13例(16.67%)、羊水栓塞4例(5.13%)、宫缩乏力18例(23.08%)。所有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39例)与对照组(n=39例);给予研究组成分输血,对照组输注全血;记录并比较输血前后研究组和对照组血血流动力学变化和APTT(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即凝血酶时间)、PT(即凝血酶原时间)以及FGB(即纤维蛋白原含量)等凝血指标变化与RBC(红细胞)、HG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压积)以及PLT(血小板)等血常规指标变化,并比较两组输血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例如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低温反应、溶血反应、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肺水肿等。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得出结果如下:(1)研究组患者输血前、产后第1天、产后第3天HR、DBP、SBP、MA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输血后SBP、MA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研究组39例患者,平均输注悬浮红细胞(13.8±4.2)U,FFP(837.1±107.5)m L,冷沉淀输注者22例,平均输注(12.3±3.5)U,补充输注血小板20U者18例。对照组79例,平均输注全血(1526±178.2)m L。(3)两组患者经过输血后,APTT(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即凝血酶时间)、PT(即凝血酶原时间)以及FGB(即纤维蛋白原含量)等凝血指标变化与RBC(红细胞)、HG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压积)以及PLT(血小板)等血常规指标变化,较输血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其中研究组的凝血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含量等3个指标都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组纤维蛋白原含量(FG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以及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与对照组相当,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变化全部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指标变化,且经过临床观察,在输血过程中,患者也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输血反应,而且止血效果以及临床转归良好,显示出在救治产后大出血并DIC先兆上,成分输血比输注全血具有显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