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心理病理学研究发现,中国人更倾向于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心理问题,这种对心理疾病不同症状的强调反映了中国人对同一疾病不同症状的卷入程度存在差异。症状卷入是各类精神和心理疾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指的是患者亲友或其他照料者(伴侣、朋友、同学等)为缓解患者的痛苦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患者症状的现象(Calvocoressi et al.,1995;Lebowitz et al.,2016)。在抑郁症中,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回绝可能导致他感到焦虑、或情绪低落的社交活动,或直接代替他完成本应由他自己完成的任务都属于症状卷入行为。近些年,国外关于强迫症、焦虑症、孤独症、囤积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症状卷入的研究逐渐增多,症状卷入被证实在众多心理疾病中普遍存在,并与各类精神疾病的症状严重性、社会功能损害程度,以及较差的治疗效果相关。同时,研究者们开始注重识别症状卷入的潜在心理和生理机制,以及对症状卷入的个体差异的解释。基于中国抑郁躯体化的背景,在前人对强迫症、焦虑症症状卷入的基础上,本篇研究选取抑郁症患者和患者家属或朋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行为实验以及脑电实验等研究方法探究抑郁症症状卷入的现象学规律,并从注意分配和情绪加工的角度探究不同抑郁症状间的卷入差异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研究一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亲友两个群体,探究抑郁症症状卷入的现象学规律。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样本T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发现:(1)在抑郁症中,常见卷入方式有“给予较往常更多的关注和同情”、“做一些可能让患者感到高兴的事情”、“调整自己的日常作息、生活习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在患者本人的报告中,还发现“直接代替患者完成某项任务”和“反复讨论情绪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常见的卷入方式;(2)抑郁症症状卷入水平与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与患者亲友的焦虑水平正相关,与患者家庭功能负相关;(3)重度及以上严重程度病患中,亲友对抑郁症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的卷入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对躯体症状的卷入程度显著大于心理症状。研究二采用线索提示实验范式从注意偏向的角度探究抑郁症的症状卷入机制,具体研究内容有(1)一般个体(控制组)与患者亲友对不同抑郁症状的注意偏向的差异;(2)患者家属对不同抑郁症状的注意偏向及其具体成分。研究二选取22名符合实验要求的患者亲友作为实验组,另招募23名一般个体作为控制组开展实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1)抑郁症患者亲友相比于控制组对抑郁症状更加敏感,表现出对抑郁症状的注意警觉,并且存在对抑郁症状的注意转移困难;(2)抑郁症患者亲友对躯体抑郁症状和心理抑郁症状的注意偏向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但患者亲友表现出对躯体症状的注意警觉和注意转移困难的趋势。研究三采用阈上情绪启动实验范式从情绪加工的脑电生理反应角度探究抑郁症状对个体情绪加工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在抑郁症状启动下,无论是控制组还是患者亲友组均表现出对负性情绪的警觉,对负性情绪面孔有更多认知资源的投入,尤其抑郁症患者亲友表现得更为明显,行为反应上表现为对负性情绪面孔的反应时更短,电脑波上表现为负性情绪面孔诱发的P3波幅更大;(2)行为反应上,相对于控制组,患者亲友组表现出对躯体症状启动下的情绪面孔识别更加敏感;(3)心理抑郁症状作为启动刺激时,控制组需要投入更多认知资源用以加工积极情绪,表现为心理症状启动下,正性情绪面孔诱发的N2波幅大于躯体症状启动下的波幅,产生了前后效价不一致的混合情绪,亲友组无此差异,这说明患者亲友在抑郁症状的启动下,没有产生对后续正性情绪面孔的前后不一性的冲突情绪反应,也就是只产生了因抑郁症状引发的单一情绪。本研究选取临床意义上的抑郁症确诊患者和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保证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代表性;从患者和家属两个群体考察抑郁症症状卷入的现象学规律及其内在机制,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全面和客观;本研究是对抑郁症症状卷入实证研究的尝试性探索,采用生理实验的方法探究抑郁症症状卷入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是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研究结果可能为以后的抑郁症临床干预尤其是家庭治疗提供依据。后续研究可扩大样本量,综合运用fMRI、镜红外等各种研究方法对本研究结论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