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城在当代作家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除了在文学史上所定位的作家身份外,他还拥有画家、编剧、评论家等身份;除了热衷于文艺活动外,他还精通厨艺和木工。这样多重的社会身份与广泛的兴趣爱好带给阿城丰富的人生阅历、广阔的人生视野,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便是涉猎广泛、博古通今。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于2016年3月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套阿城文集,收录了7本作品,分别是《棋王树王孩子王》《遍地风流》《威尼斯日记》《常识与通识》《闲话闲说》《文化不是味精》《脱腔》,其中《棋王树王孩子王》与《遍地风流》为小说作品,剩下的为随笔、访谈等合集。就目前的出版状况看,阿城只有两本小说,篇幅均为中短篇,内容多为知青故事,虽然小说作品数量较少,内容也看似单一,但若将研究视角从“内容”转向“形式”,从“文体”这一视角切入观察,却能发现阿城在创作技巧上的良苦用心。本论文参考了中西方“文体”定义的流变与内涵,确立了从语言风格、体式特征、叙事个性三个视角入手研究阿城小说的文体特色,挖掘阿城创作时的心理语境及其由此产生的审美效果。论文第一章以阿城小说的语言风格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语言特色的同时生发其社会功能:以“短”代“长”,解构了艰涩冗长的逻辑长句;暗示与反讽的结合,体现不能直说不得不说的精英姿态;脱离日常语言的审美变异,以“无主语”的小说打破“主谓宾”常规语法结构,意在批判以“派”论人的残酷时代,对动词的奇用,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因其对日常化语言的偏离而让小说韵味无穷。论文第二章以阿城小说的体式特征为研究对象,第一节是以从整体的角度看《遍地风流》,因其整体风格的相近及篇数众多成册的特点,区别于其他作家单篇的新笔记体小说,达到新笔记体与人物群像讽喻体的融合;第二节探讨阿城对话体小说的作用,除了塑造人物性格、增加小说戏剧真实感外,更因反映者取代了叙述者、展示代替了讲述而获得了极大的叙述自由,留下了需要读者自己体味的珍贵的“意义空白”。论文第三章以阿城小说的叙事个性为研究对象,将《棋王》《树王》《孩子王》与《遍地风流》不同的叙事视角及人物话语表达方式作了区分及意义探寻,论述阿城在风格截然不同的两本小说中对于展开故事的叙事方式的选择与思考。阿城的小说虽然在数量上不足以与其他高产作家相提并论,在题材上也较为接近,但以“文体”为研究视角进入其小说内部,则又是另外一番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