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征及预后预测指标,为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治和评估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资料及分析指标: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8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并对初诊资料完整的136例进行电话随访其治疗后生存情况,了解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及5年累积生存率,以及性别、年龄、白蛋白、巨大瘤灶、肝脾受累、临床分期、免疫分型、骨髓受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对生存情况的影响。2.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21.0。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中位数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χ~2检验,采用Breslow检验及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多因素生存分析用Cox回归,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2年至2017年非霍奇金淋巴瘤住院例数分别为15例、25例、29例、26例、43例、51例。2.住院例数前五的地区是南阳、驻马店、郑州、周口、商丘,为25例、22例、21例、19例、17例,占总例数的55.6%(104/187)。来源于农村地区的患儿占76.7%(145/189),农村与城镇来源的患儿年龄、分期、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7、0.178、1.968,P=0.440、0.673、0.161),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42)。3.男女比例为4.9:1,中位发病年龄为8.1(0.9-13.9)岁。0-4岁、5-9岁、10-14岁年龄段发病例数分别为60例、69例、60例。其中,伯基特淋巴瘤在0-4岁、5-9岁、10-14岁例数为34例、20例、14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为12例、21例、24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为9例、10例、12例。4.病程多在2月内,占总数的72.0%(136/189)。最常见就诊症状为包块(43.4%),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29.6%)和呼吸系统症状(21.2%)。不同病理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同,伯基特淋巴瘤(35/68)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5/31)、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0/15)以包块常见,NK/T细胞淋巴瘤(5/8)以头颅五官症状多见,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4/4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9/14)以呼吸系统症状最多见。5.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为淋巴结(86.8%),其次是胃肠道(20.1%)。淋巴结受累中以颈部及腹部淋巴结受累常见。6.病理类型中以伯基特淋巴瘤(36.0%)、淋巴母细胞淋巴瘤(30.2%)、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6.4%)、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7.4%)常见。7.临床分期以晚期(III、IV期)多见,比例为75.1%。8.至截止随访时间,初诊病例资料完整的136例患儿中45例出现复发/难治性疾病,其中35例(77.8%)于开始治疗后1年内出现复发/难治性疾病。9.136例患儿的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62.7%,5年累积生存率为87.8%。10.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乳酸脱氢酶≥2倍正常范围上限(P=0.015)、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是预后不良因素(P=0.002),而性别、年龄、B症状、血清白蛋白、肝脾受累、骨髓受累、巨大瘤灶、晚期疾病、免疫分型对生存率均无影响。结论1.6年间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住院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与城镇来源的患儿年龄、分期、病程无差异。2.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以男性多见,5-9岁是相对高发年龄阶段。其中,伯基特淋巴瘤在0-4岁、5-9岁、10-14岁发病呈下降趋势,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与之相反。3.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程多在2月以内,包块为最常见就诊时临床表现,不同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不同,就诊时多为晚期,常见的病理类型为伯基特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乳酸脱氢酶≥2倍正常范围上限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