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财务理论大多基于“理性人”的假设,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不能用传统财务理论解释的现象。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公司运行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在公司实际决策中,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带来的影响尤其明显,其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特征又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关注。管理者由于其自身能力强、社会地位高和获得的成就多等因素,往往会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心理,而在公司决策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会使其过分看好企业未来的发展。由于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出于自利动机,很可能因为其过度自信心理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比如说会导致公司的投资行为、融资行为更加激进,也会降低公司会计稳健性等,即降低财务信息质量。总之,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心理会成为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隐患,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公司破产。学者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内部经济后果的已有较多研究,那么,在公司治理过程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如何影响公司与外部的沟通同样值得关注。而在与公司外部的沟通过程中,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成为关键环节,因此本文关注到了高管过度自信对审计过程的影响。由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中高管有进行审计师选择的动机,同时,由于我国存在审计委员会制度职责分工、评价体系不完善和企业内部人控制等问题,高管在很多情况下也确实掌握了审计师选择的权力(王韬等,2004;张敏等,2010;Duellman,2015),从而使得过度自信的高管在其自利动机下,选择那些能帮助其实现自身利益的审计师。而审计师选择的不同,最直观地就会带来审计费用的变化。一般而言,比起低质量的审计师选择,上市公司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选择那些公认的高质量的审计师。但事实上不尽然,比如上市公司出于特殊动机,有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谋”的可能性,这就导致即使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师,也可能有异常高的审计费用(罗明琦等,2014;王翊等,2014;牟韶红等,2014)。因此,过度自信的高管会如何进行审计师选择进而影响审计费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审计师选择的角度切入,以沪深两市主板2007-2015年间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高管过度自信通过审计师选择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过度自信会倾向于选择低质量审计师而降低审计费用。更进一步地,在高管权力大时,高管过度自信通过低质量审计师选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的中介效应会得到加强;而在强审计委员会存在情况下,高管过度自信通过低质量审计师选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的中介效应会被削弱。这说明上市公司存在高管过度自信时,过度自信的高管会更倾向于选择低质量审计师进而降低审计费用,但是若存在高管权力大的情况,则高管权力越大,过度自信的高管越能实现其目标,过度自信的高管越能够通过选择低质量审计师,进而降低审计费用;而当存在专业性强或独立性强等特征的强审计委员会时,则强审计委员会能起到监督作用,缓解该中介效应。本文还通过先后更换高管过度自信替代变量、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更换高管权力和审计委员会的替代变量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结果稳健。本文的研究拓展了高管过度自信经济后果和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对公司治理中高管权力经济后果和审计委员会监督作用有一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