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各种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化,翻译正在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经常会遇到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应该怎样翻译这类表达方式呢?是用归化法,异化法,还是两者兼而用之?不同的译者会根据自己对翻译的不同理解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选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同样在确定自己的翻译立场之后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举例加以论证。下面将对各大部分一一做简要论述。笔者首先阐述了自己的翻译观和看问题的角度,认为在当今各民族交流空前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翻译应当也可以传递的不仅仅再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而应同等重视体现原作民族文化特色的思维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传递,这正是传统的归化法经常忽视的一点。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各种谚语、典故及格言等,都是各国人民思想与智慧的结晶,都是受各自文化传统与习惯的影响具有丰富与独特内涵的表达方式。我们无论在母语中学习还是在翻译其他民族的这类表达方式时,都应该一方面注重其思想内容,另一方面注重其语言外部表达形式,包括典出何方。这是深入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也是文学翻译的一项重要使命。笔者认为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三类。对于第一类,即双语内容与形式都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翻译时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即可;对于第二类,即出发语民族文化色彩不浓的表达方式,笔者不赞同用归化法将其译成民族色彩较浓的目的语的,而是倾向于用“直译+注释”的方法,以保留原文形式不至于使译文读者产生误解;对于第三类,即出发语民族特色较浓的表达方式,笔者主张翻译时应遵守忠实性原则,首先尽量原汁原味地译出原文,同时对译文中读者不易理解的文化难点进行注释,然后列出内容上基本对应的目的语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翻译时采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法,以便译文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异域文化的内涵与表达方法。在艺术领域,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有时形式甚至重于内容。所以传统上以牺牲形式来保存内容的做法其实是因小失大的做法。新时代的翻译应当也可以肩负起形式传递的重任。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主张采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文化补偿或思维方式补偿,克服翻译中的语言障碍与文化障碍的原因。笔者赞同翻译理论应多元化。译者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是与其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联的。我们应提倡各种译论竞相争雄,不应将某一种翻译原则奉为“金科玉律”而完全排斥其他的观点,译论的多元化与丰富多彩才是中国译坛健康发展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