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理论角度探析商业广告标语与性别的关系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min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告标语作为广告的灵魂,随着广告业的蓬勃发展而成为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学者们已通过不同理论对其语言特征、修辞、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做了详尽地描写和探讨,并从研究方法入手得出更具科学性、客观性的结论,但较少采用框架理论探讨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和认知方面的原因。故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以广告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为基础,采用对比-比较、语义成分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中英文商业广告标语与性别的关系。文章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中英文商业广告标语的分析、讨论以及结论。其中,第四部分是本文重点。这部分以框架理论为依据,将针对不同性别的广告标语(简称为性别广告标语)分为两种类型,即显著型性别广告标语和非显著型性别广告标语,进而讨论框架理论所强调的认知功能、心理理据、概念观、情景观和社会文化观在广告标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用框架理论对商业广告标语和性别的关系进行分析,证明了这一理论为广告标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提供思维工具、分析工具;其次,性别文化和广告标语之间相互作用:一方面,性别文化制约了广告标语的编码、解码过程,另一方面,性别广告标语多体现了目标受众的性别特征,为性别文化的传播、巩固提供媒介;最后,性别广告标语往往以目标受众的性别文化为框架,传达产品信息,激发受众的身份认同,最终达到宣传目的。广告标语作为市场营销的一部分,必须以目标受众为导向。因此,运用框架理论对中英文性别广告标语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和认知方面的原因进行探析,不但能更深入地发掘其语言特征,找出其编码、解码的规律,而且具有社会语言学、广告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意义。
其他文献
当前,我省水利发展进入了重要时期。去年,我们战胜了持续干旱和局部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成效明显,南水北调工程、胶东调水工程和治淮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在
山东省自今年进入汛期到目前为止,降雨比常年同期偏多25%左右,十多处工程出现险情,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战胜了洪
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之上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发展迅猛,智能产品的出现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业界将其定义为
水之为物,无色无味,却有万千变化。化育为雨,天寒为雪,地冻为冰,冷峻为雹,飘选为云,氤氲为雾;水之为物,纯而又纯,但具万千姿态,始为涓涓暗流,涌为泉,落为瀑,汇为河,积为湖,聚为江,归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