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发病高危因素;对子宫内膜息肉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进行对比性研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90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电话随访补充可能的相关因素包括:绝经后期,BMI,病史(高血压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传播疾病、HPV感染、TCT结果异常、宫颈息肉史),不孕史,手术史(剖宫产史、宫腔镜操作史、息肉摘除史),既往史(放置宫内节育器、口服避孕药史、结扎术史)。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相关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系数。根据已行的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分为六组:⑴单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组;⑵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口服避孕药组;⑶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环)组;⑷单纯宫腔镜下诊刮术组;⑸宫腔镜下诊刮术﹢口服避孕药组;⑹宫腔镜下诊刮术﹢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环)组。分别随访以上六组研究对象术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改善及复发情况。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检或连续校正卡方检验统计方法分析;对子宫内膜息肉相关单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对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高危因素与发病率回归系数B和比值比(OR)。结果:1.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危险因素单因素统计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绝经后期、高血压病、宫颈息肉史、息肉摘除史,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BMI、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传播疾病、HPV感染、TCT结果异常、不孕史、剖宫产史、宫腔镜操作史、放置宫内节育器、结扎术史。2.多因素统计分析:绝经后期、高血压病、宫颈息肉史、息肉摘除史是子宫内膜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为1.452、1.635、4.003、3.540,所以宫颈息肉史、息肉摘除史、高血压病、绝经后期均是子宫内膜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危险度逐步降低。3.子宫内膜息肉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异常子宫出血。经治疗的172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治疗前有异常子宫出血者118例,治疗后治愈97例,未愈21例;六组治愈率分别为:84.31%、81.25%、89.47%、73.91%、50.00%、85.71%,六组间异常子宫出血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子宫内膜息肉六组复发率分别为:10.53%、21.05%、16.00%、50.00%、14.71%、8.33%,其中,单纯宫腔镜下诊刮术组、宫腔镜下诊刮术+口服避孕药组与宫腔镜下诊刮术+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环)组比较,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2=8.123,p<0.05);而单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组、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口服避孕药组与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环)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子宫内膜息肉好发于生育年龄(平均39.71岁);绝经后期、高血压病、宫颈息肉史、息肉摘除史是子宫内膜息肉的高危因素。2.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宫腔镜下诊刮术﹢口服避孕药和宫腔镜下诊刮术﹢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环)对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效果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