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抑郁症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日益明显。学者通过对其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单胺递质学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学说、神经可塑性受损学说和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障碍学说等。根据2001年WHO的报告,抑郁症造成的伤残位居各类疾病之首,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为全球疾病总负担第四,估计到2020年将升至第二位。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约3000万,由此导致的总经济负担达622亿人民币。《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1年)》强调,抑郁症是未来十年重点控制的疾病。因此,寻找对抑郁症有效的治疗方法、阐明其作用机制,是摆在医学工作者面前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临床实践表明,针灸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而且具有无副作用、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其疗效产生的机制有待深入阐明。本研究通过观察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明确其抗抑郁效应与改善抑郁状态认知功能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脑结构及海马形态结构与超微结构的影响,旨在明确电针治疗抑郁症的部分机理。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氟西丁组,每组12只。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结合孤养的方法造模。电针组于造模同时行电针干预,选取“百会”、“印堂”穴,频率2 Hz,电流强度为0.6 mA ,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针刺21d。氟西丁组将氟西丁按3.3mg/kg用量,用蒸馏水配成混悬液,以1ml/100g灌胃给药,共21天。于实验第1、7、10、14、18、21d共6次测量大鼠体重,并于实验第1、10、21天共3次进行开野实验及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实验第21天,行为学观察结束后,将各组大鼠腹腔注射20%乌拉坦0.7ml /100g进行麻醉,采用Siemens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磁共振扫描结束后,取海马组织,每组10只采用HE染色处理,每组2只采用电镜超薄切片染色处理。结果1体重前两次检测中,各组大鼠体重未显示差异。第3次检测时,正常组比其它各组大鼠体重高,与模型组和氟西丁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 < 0.01),与电针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 0.05)。第4次检测,正常组与其余三组的体重相比皆高,具极显著差异(P < 0.01),其余组间无差异。第5次检测,正常组与其余三组具极显著差异(P < 0.01);同时,电针组体重增加,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 0.05),其余组间无差异。第6次检测,正常组与其余三组具极显著差异(P < 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氟西丁组相比具显著差异(P < 0.05),模型组、氟西丁组之间无差异。2开野实验2.1水平运动第10天时:模型组、氟西丁组与正常组比较水平运动次数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 < 0.01),电针组与正常组比较水平运动次数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氟西丁组与模型组相比水平运动次数高,显示出电针与氟西丁有提高模型大鼠活动性的趋势,但未显示出统计学的差异。第21天时:模型组、氟西丁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 0.01),其余各组间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2.2垂直运动第10天与第21天各组间均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3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3.1潜伏期第1天检测时各组之间无差别,第10天检测时,模型组与正常组、电针组、氟西丁组相比潜伏期显著增加(p< 0.01),正常组、电针组、氟西丁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第21天检测时,模型组、电针组、氟西丁组与正常组相比潜伏期均显著增加(p< 0.01),电针组、氟西丁组与模型组相比潜伏期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电针组与氟西丁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示了氟西丁组减低大鼠潜伏期较优的趋势。3.2总路程第1天检测时各组之间无差别,第10天检测时,模型组与正常组、电针组、氟西丁组相比总路程显著增加(p< 0.01),正常组、电针组、氟西丁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第21天检测时,模型组、电针组、氟西丁组与正常组相比总路程均显著增加(p< 0.01),电针组、氟西丁组与模型组相比潜伏期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电针组与氟西丁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示了氟西丁组减低总路程较优的趋势。3.3平均速度各组平均速度值均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4磁共振检测4.1全脑及海马区容积检测各组大鼠全脑容积无显著性差异;模型组海马区容积与其余3组相比下降,具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电针组、氟西丁海马区容积无显著性差异。4.2全脑磁化传递率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氟西丁组在峰高度、峰位置上无统计学差异;氟西丁组比正常组、电针组全脑磁化传递率平均值低,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4.3海马区磁化传递率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氟西丁组海马区磁化传递率峰高度、峰位置、平均值均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p>0.05)。5 HE染色图像分析正常组大鼠海马细胞HE染色图像分析可见细胞排列规则,层次丰富,海马结构清楚。模型组可见海马细胞层次减少,结构不清楚,锥体细胞带和颗粒细胞带紊乱、变稀、中断,较多神经细胞有空泡化和核固缩,部分细胞脱落形成空泡。电针组、氟西丁组大鼠海马细胞可见排列较规则,细胞层次较丰富,部分细胞萎缩,有空泡化和核固缩。采用Image-pro plus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可见:5.1海马CA1区HE染色图像分析模型组、电针组、氟西丁组大鼠海马CA1区阳性细胞面积与积分光密度值均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 0.05);电针组、氟西丁组与模型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与氟西丁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5.2海马CA3区HE染色图像分析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阳性细胞面积与积分光密度值均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 < 0.01);电针组与正常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丁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可见改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显示了电针修复海马CA3区细胞效果较优的趋势。6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电镜检测正常组:神经元形态正常,细胞膜完整,胞质及细胞核均匀,线粒体结构完好,胞质内可见丰富细胞器,如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其结构清晰可见,染色质在核内均匀分布,核仁完整。模型组:可见许多细胞胞膜出现皱褶,细胞体积缩小或近似正常,线粒体絮状化和空泡,细胞核不规则,部分核膜破裂。胞质浓缩,胞体皱缩。部分神经元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细胞膜内陷成泡状改变,胞质内出现较多的空亮区。电针组与氟西丁组:神经元形态较正常,线粒体结构较完整,可见胞质内细胞器如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存在,部分结构欠清晰。可见到异染色质聚集,内浆网轻度扩张,核轻度不规则。结论1不可预知温和慢性应激结合孤养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在大鼠体重、行为、病理学改变等方面模拟人类的抑郁状态,是抑郁症动物研究的适宜模型。但在该应激强度与时间下,该模型全脑及海马容积、磁化传递率部分指标未与正常组产生明显差异,提示该应激强度与应激时间未造成该类指标显著性改变。2电针与氟西丁可对抗慢性应激造成的大鼠体重下降、活动力减弱、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影响。二者的效应显示电针对大鼠体重、活动力改善作用较强,而氟西丁对认知功能改善作用似有较强的趋势。3氟西丁组全脑磁化传递率平均值较其余三组显著升高;而电针组全脑磁化传递率平均值与正常组、模型组无显著差异,提示电针与氟西丁的抗抑郁机制具有差异。4海马HE染色图像分析可见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CA1区、CA3区造成形态学损害,电针与氟西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鼠海马CA3区的损害,电针效果显示出优于氟西丁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对海马CA1区细胞未显示出显著的改善。再次提示电针与氟西丁的抗抑郁机制具有差异。5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电镜检测显示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CA3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造成损害,包括细胞核、核膜、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的细胞器皆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电针与氟西丁干预后可减轻损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