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是人本能的存在,然而人类的性却在范畴和纬度上都已经超越了性本身。作为人将性由原初的本能内化成了一种对于美追逐的自由,以及成为了一种使自己区别动物的又一特征即爱。本人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研究角度来分析:人们历经的由性到爱的升华,并在审美的纬度中出现的艺术,而且人们用陶醉来领略快乐,同时在领略中获得人真正的自由等哲学显现。爱情作为一种本能的表现在叔本华的生殖原则中,被看作是一种民族意志的体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恩格斯曾经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的其中之一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这里恩格斯就是从一种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待爱情本身的。但是弗洛伊德在对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认为它应该属于一种快乐原则,也是满足了人作为自己的本我的体现,是一种无关生殖的只为了缓解精神紧张的欲望。而作为自然层面的性上升到精神层面就产生了爱情。爱情是一种以性为纽带的一种给予,它源于身体或者是性,但是又不被性和身体本身所控制。它是一种给予那个给予本身而并非给予给予者自身,所以爱情是一种平等、自主、自由的相互成为对象的爱情游戏。这种自由的游戏不是来自于爱的意志而是爱的能力。这种自由游戏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也曾经指出:“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人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①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恩格斯和马克思都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研究作为实践劳动者的性与爱的。他更多的把性作为一种生殖的本能而把爱作为一种当下双方都在场的实践来研究爱的本身。爱情关系的界定使得我们能很好区分世界上纷繁复杂的现象。性是自然的体现,爱是精神的升华,那么爱情在生活中体现为爱与性的并存、爱与性的分离、爱与性的不存在。围绕这些我们可以看出爱与性合法化婚姻的不同,因此有人说家庭是婚姻的坟墓,也有人说生育是爱情的恩赐。那么,爱情的生成过程在美学中体现在爱情的“欲技道”的游戏中,性欲促使人们使用更多的技术去实现自己的欲望,但是爱的智慧又时时刻刻在钳制着“欲壑难填”的欲望,使得它能运用恰当的技术来得到一种真正的具有审美境界的爱情的幸福,那么这种幸福在美感中体现为人在性中的陶醉、人在爱中驰骋的自由、人在智慧中能将对于爱情的压抑转借给智慧本身使其成为爱情的艺术,最终使其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爱情在人类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让我们摆脱了死而具有了生本能,而且让我们这些追求爱情真缔的人能美化整个世界而使得我们在这过程中追求至善至美。我们应该在这个丢失精神家园的现代,在爱情审美的境界中重新找到我们作为人应该拥有的爱的归属以及对爱审美的归属,让它成为我们现代精神荒芜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