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江流域位于陕豫鄂三省交界处,丹江口水库上游,近年来随着流域内点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非点源污染占流域污染物总量的比重将逐渐增大。因此,对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量模拟及其来源进行相关研究对整个流域乃至丹江口水库水环境污染控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明确丹江流域内非点源氮、磷污染来源及负荷,本文将流域内主要污染源分为三类:土地利用、农村人口和畜牧养殖,运用Johnes经典输出系数模型对丹江流域2007年、2012年和2017年的TN、TP污染负荷进行了估算,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速度分析、动态度分析、状态指数分析等方法,对流域2007-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通过贡献率和单位贡献率指数等指标进一步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对总体TN、TP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流域内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在2007-2017年总体上呈逐渐减少趋势,2007年流域内TN、TP的输出量分别为9800.47t和1301.15t,2012年减少至8584.14t和1203.67t,2017年减少至7828.49t和1158.96t,TN污染负荷大约是TP污染负荷的7倍。(2)根据流域内实际农业耕作状况,选取流域内旱地、水田、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园地、建设用地等8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模拟了TN、TP污染物负荷在2007-2017年期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非点源TN、TP污染物负荷出现逐渐减少趋势,TN负荷量由4546.08t减少到4206.05t,TP负荷量由571.7t减少到542.12t;不同土地利用类型TN、TP负荷大小排序为旱地>林地>水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园地,旱地与水田的TN、TP负荷量表现出明显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对于林地和草地污染物负荷变化程度并不大;说明耕地(旱地、水田)是8个土地利用类型中最大的污染源,也可以看出农业生产造成的非点源TN、TP污染最为严重。(3)流域内畜牧养殖在2007-2017年期间非点源TN、TP污染负荷的变化规律为逐渐上升,TN负荷由1078.21t上升到1307.84t,TP负荷由319.64t上升到389.71t,流域内各种畜禽产生的TN、TP污染物负荷量排序为:猪>牛>家禽>羊,其中猪输出的负荷量占这四种畜禽种类总体的50%左右,说明猪是畜禽种类输出TN、TP污染物最多的污染源。(4)流域非点源TN、TP贡献率排序为:土地利用>农业人口>畜牧养殖,贡献率分别为49.16%、35.30%、15.54%,说明土地利用是造成丹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最主要的来源。综上可得:耕地和猪是造成TN、TP污染的关键源区。(5)考虑到不同土地利用是造成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选取2007年、2012年、2017年之间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年期间,旱地出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由560.41km2减少到520.3km2,水田也出现了逐渐减少趋势,由357.76km2减少到308.6km2,草地在11年间减少了170.39km2,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单位贡献率指数(UCI)相对于贡献率更能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对TN、TP的影响,其中旱地和水田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程度较高,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程度较低且差距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