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十年代以来,樊忠慰的诗歌在诗坛中可谓独树一帜。他既没有像知识分子写作那样讲究写作的谱系,讲究诗歌文本中文化、历史等学科知识的异质混成,讲究思想体系的构建及其对诗歌文本的渗透;也没有像民间写作那样有时流于口语的粗鄙化、审美趣味的低俗化。本论文将以审美主义作为切入口来分析樊忠慰诗歌,揭示其诗歌的独特之处、成就之处。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它们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有机体:第一部分,审美主义发展流程及其特征。这一部分梳理了自康德以来的审美主义发展流程,指出其发展的背景: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性以金钱来衡量所有事物的价值,从而使得许多事物都被物化得无生命、无灵魂,人内在的情感价值、精神价值被抹杀,人类生活世界一片荒芜,人类精神世界毫无诗意。概述了审美主义发展流程之后,本论文综合中西方哲学家、美学家的思想观点,概括出了审美主义的几大特征:植根于本然生命;非功利性;直觉性、非概念性。第二部分,主题研究。本研究者在大量阅读樊忠慰的诗歌之后,觉察其诗歌发源于本然生命中。从本然生命喷涌出来的诗歌,汇成了两股气势蓬勃的潮流:一股是向上飞升的、梦幻的、憧憬的,是诗人对美丽家园的渴望,对人性纯真的追求,对真挚而炽热的爱情的慕想等等,它们都由想象的翅膀载着,飞向理想的彼岸;一股是向下流动的、切实的、受阻的,是自然万物生命力量的爆发,是诗人自身的苦难体验,是其他艺术家的苦难体验。第三部分,思维方式研究。樊忠慰敏感于人类精神世界中诗意的缺失,乃以直觉去捕捉万事万物的诗意,以甜蜜人们干燥、苦涩的灵魂。本论文将结合诗歌文本分析,从视觉、听觉等感觉以及灵感这几个方面来展示樊忠慰的直觉性思维方式。第四部分,表现方式研究。有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意象是樊忠慰诗歌的主要表现方式,但他们通常只是笼统地指出这一事实,并没有更多详细的分析。本论文则致力于详细地分析樊忠慰诗歌意象的属性、类型,指出其诗歌意象的特异之处,指出其诗歌意象的美学依据,并论证樊忠慰所运用的意象表现手法与其思维方式、诗歌主题之间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