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痛作为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独立疾病或相关伴随症状的形式出现,具有影响人群广,病因复杂,不易根治等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目前西医头痛分类较为复杂,发病机制多尚未统一,对于器质性诊断方面优势明显,但在防治手段上较为有限,尤其是原发性头痛的治疗及非发病期的预防,即刻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较差,副作用也较多。中医学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总结了一套头痛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手段,在头痛的个体化治疗及其预防上有着西医学无法取代的优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头痛分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记载,为后世医家辨治头痛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提倡六经辨证,后世将《伤寒论》中涉及头痛的记载总结为太阳、少阳、阳明、厥阴头痛,开创头痛理法方药的先河。金元时期百家争鸣,以李东垣、朱丹溪为代表的医家对头痛的辨治有了较大的发挥。李东垣在仲景基础上增加少阴、太阴头痛,完善了六经头痛学说。他提倡风药在治疗头痛中的使用,同时创立了清空膏、半夏白术天麻汤等著名方剂。朱丹溪在前人基础上完善了头痛引经药的使用,提倡从内伤辨治头痛,尤其重视从痰论治,并明确川芎在头痛治疗中的重要性。明清医家从虚实、阴阳、外感内伤等多方面辨治头痛,完善了八纲辨治体系。近现代医家随着西医学的兴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头痛也有新的认识。此外中医在头痛治疗上还有众多的手段如针灸、外敷等。本文以历代医家著作为基础,结合现代文献,对以上观点进行总结归纳,试着探讨中医辨治头痛的方式方法。此为综述部分,为第二部分导师经验总结提供背景知识。导师张根明教授在头痛治疗方面经验丰富,临床疗效确切。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张老师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形成了自己的诊疗思路。他重视从风论治头痛,突出风痰为主要病机。结合头痛部位、性质、全身表现等方面的不同进行辨证,随证灵活选用风药。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住头痛的核心病机,选用专方专药,突出川芎等头痛专药的使用。结合头部的生理特点,突出升清降浊在治疗头痛的重要性,选用土茯苓等化浊升清药。又将前人“久病入络”的理论运用于实践,随证选用搜风通络较强的虫类药。张老师主张临床治疗手段当以中医为本,在此基础上还需掌握西医的常规诊疗。临床上必要时可结合理化检查,以排除西医的器质性疾病以免贻误病机,中西医取长补短。结合现代人群的发病特点,张老师重视情志因素的发病作用,辨证选用理气或安神药物,并配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治病求本。本文还将对张老师治疗头痛的经验对药和药物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