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派文学是产生于现代上海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都市文学,其文学特征、写作方式明显受到现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影响与制约。社交舞作为都市消费文化的一种,在海派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位置,它在楔入作品文本叙事过程中承载了作者的感情特征、心理特征,传达出作者对城市空间、城市生活和城市人物不同的体验与感觉。本文选取代表性的“海派”作家作品为论述对象,重点阐述新感觉派作家、王安忆程乃珊等当代作家、卫慧棉棉等“70后”作家的创作,考察其创作如何切入社交舞的不同关照面,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多面性的浮华都市景观。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至第一章,厘清海派概念,定义文中所要论述的新旧海派范围;梳理舞厅、社交舞在上海的发展历程;同时大致描绘海派作家笔下异彩纷呈的跳舞景观并分析其原因:除与作家个体经验相关外,此情形的出现还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联。文学是一定文化语境的产物,也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文学在受到消费文化浸染的同时,也很自然地要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所表达、有所回应,这就使得文学对都市的描绘自觉与不自觉地完成了消费文化所倡导的都市生活方式的共谋。第二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从社交空间、情节建构及都市人物三个向度展开论述,分析了不同时期“海派”作家对社交舞叙事表现的不同状况。从空间上看,颓废寂寞、高雅虚幻、刺激放纵的都市社交空间,在他们的文本中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和背景,还是文本中不可或缺的主角,这些社交场所与他们试图展现的都市特性是同构对应的,是都市中的“都市”;在情节建构上,他们分别将社交舞当作欲望叙事的途径、当作怀旧的载体、当作身体叙事的延伸展现都市生活;在刻画都市人物形象时,新旧海派作家塑造了新派绅士与摩登女郎、理性的舞者、另类的“派对动物”等形象,人物形象各异但他们笔下的两性关系又存在某种相似性,社交舞若即若离的肢体语言与都市中交织疏离的两性关系模式具有内在的相通之处。第三部分,结语,社交舞是整个浮华都市的缩略图。海派作家们用社交舞、酒吧、舞场、灯红酒绿、中西杂糅展现出一个立体的浮华的现代都市,而正是这种浮华的特性使文学上海以全新而独立的面目呈现于中国文坛,崭露它特殊的光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