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均一的长气候序列是进行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对于研究和评估气候变化的特征,特别是对涉及气候分布和小概率的气候极值变化的研究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气象观测资料不可避免的常常受到台站迁移、观测仪器变更、周边环境的变化,计算方法的改变等的影响,导致观测序列非均一。气候序列的非均一,不仅对气候均值及其趋势产生影响,同时对气候极值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国际上最新改进的PMFT(惩罚最大F检验)方法和PMT(惩罚最大T检验)方法,结合二相回归和台站迁移元数据对我国433个有台站迁移的观测站的月平均气温、月最低气温和月最高气温序列进行了均一性检验和订正。采用PMFT和PMT检验方法结合台站迁移元数据对我国1725个观测台站月降水序列进行了均一性的检验试验和初步的订正。利用订正后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对其趋势变化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另外,针对我国西北5省订正前后的年、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目前,该项工作主要取得如下结论:(1)通过惩罚最大F检验,惩罚最大T检验,二相回归三种方法并结合台站迁移元数据信息对433个台站月平均气温的均一性检验,共检验出224个站存在264个非均一点,存在非均一的台站数占检验总台站数的51.8%;月最高气温的均一性检验,共检验出191个站存在246个非均一点,存在非均一的台站数占检验总台站数的44.1%;月最低气温的均一性检验,共检验出233个站存在313个非均一点,存在非均一的台站数占检验总台站数的53.8%,台站大距离迁移是造成气温序列出现非均一的主要原因之一。存在非均一台站数最多的为最低气温,其次为平均气温,最少的为最高气温,这与观测时的大气稳定度有关。(2)经过均一化的订正,原气温序列的回归系数和方差分布较订正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433个站49年年平均气温订正前后均为11.1℃。年平均气温趋势订正前为0.029℃/a,差值订正后为0.028℃/a,QM订正后为0.028℃/a,均下降约0.01℃/10a。年平均最高气温订正前后均为17.1℃。年平均最高气温趋势订正前为0.023℃/a,差值订正后为0.027℃/a,QM订正后为0.030℃/a,分别下降约0.04℃/10a和0.07℃/10a。年平均最低气温订正前后均为6.2℃。年平均最低气温趋势订正前后均为0.04℃/a,订正前后趋势没有改变。(3)利用检验结果,对我国西北部五省142个基本、基准观测站订正前后的年、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均一化订正前后,该区域年、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通过差值订正和QM订正后的增温速率和订正前相比略有差别,但相差不大,订正幅度约为0.01℃/10a。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约为0.33℃/10a,最高气温约为0.28℃/10a,最低气温约为0.42℃/10a。季节变化中上升速率最快的是冬季,其次为春季和秋季,上升速率最小的为夏季。滑动t检验发现:冬季平均气温位于1997年的突变点经QM订正后由不显著变为显著,春季最低气温订正前存在两个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96年和2003年,而经过两种方法订正后位于1996年的突变点均由显著变为不显著,其它突变点订正后与订正前相同。(4)利用Rhtest对我国1725个台站月降水序列进行了均一性检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我国的月降水资料均一性检验且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2400台站高密度月降水资料的使用更加有益于参考序列的选取,采用数学统计分析和结合元数据主观判断的方式来对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更加合理。检验出存在非均一性断点的台站仅占2.1%,表明我国降水资料序列均一性情况良好,台站较大距离的迁移是造成部分降水序列非均一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检验出存在断点的降水序列采用Rhtest提供的订正方法进行了订正和趋势分析,发现订正后降水序列的年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改变,均一性也有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