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经典作品,历来学者们的解读层出不穷。1979年诗歌首次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其解读也从文学界延伸至语文教育界。由于时代背景和理论发展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诗歌的解读也不尽相同。以1979年为界,结合历史文化语境,可以将《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解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是:一、内容上的价值重估与形式上的审美回归(1979年-2000年)二、内容上的多元探索和形式上的深入挖掘(2001年-2018年)。基于此,本论文试图对1979年至2018年期间《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文本解读作出研究,利用文献综述法、比较阅读法等研究手段,考察不同阶段诗歌在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的解读情况,并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诗歌以往解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解读建议,以期在纵向上完成对诗歌解读脉络的梳理,在横向上完成对诗歌解读内容的研究。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展开。其中正文部分分三章进行研究。引言首先对《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创作背景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历来诗歌文本解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而结合学术著作和学位论文等解读资料对诗歌在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的解读分别做了综述,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简要的说明。正文分为三章节。前两章节分别从两个阶段对诗歌40年期间的文本解读进行了研究。其中每个阶段又分别包括了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两个不同领域,重点考察了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美学风貌等方面的解读情况。第一章,是诗歌文本解读研究的第一阶段(1979年-2000年)。在文学界,诗歌思想内容的解读从“阶级出身论”转向“阶级对立论”,诗歌价值得到了重估,诗歌的艺术特色解读呈现出审美回归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创作风格、修辞手法、特殊句式等方面;在语文教育界,教材的编排显示出了知识点碎片化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解读滞后于文学解读。第二章,是诗歌文本解读研究的第二阶段(2001年-2018年)。在文学界,诗歌的思想内容得到了更多元的探索,具体表现在诗歌主题的解读褪去了政治色彩,女权主义说、家庭伦理解构说、国家批判说出现,诗歌在艺术特色方面引入了修辞学、宗教文化、接受美学等知识,解读更为深入;在语文教育界,教材的编排张扬了人文精神,教学内容上注重方法论的运用和学生情感的培养,解读更贴合教学实际。第三章,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诗歌以往解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解读建议,具体包括对诗歌与《祝福》《阿长与山海经》进行比较阅读,对诗歌“紫色的灵魂”再探索,最后总结语文核心素养下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启示。结语对诗歌在1979年至2018年文本解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本文研究中的困惑、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