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成,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的山水游赏需求逐渐从物质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习总书记曾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城市大型山水园林往往与城市共生共存,不仅具有生态、生产等物质价值,还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其深远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建立城市文化自信。而在过去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大型山水园林面临着城市无节制的扩展蔓延,其文化价值受到了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成,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的山水游赏需求逐渐从物质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习总书记曾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城市大型山水园林往往与城市共生共存,不仅具有生态、生产等物质价值,还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其深远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建立城市文化自信。而在过去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大型山水园林面临着城市无节制的扩展蔓延,其文化价值受到了冲击与挑战。如何挖掘城市大型山水园林的文化价值、重塑其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原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刘管平于1981年首次提出“岭南州府园林”概念,从权属角度定义了岭南城市大型山水园林,完善了岭南古典园林理论体系。然而,岭南州府园林的相关研究仍不完善,其自身体系有待确立,定义、从属、分类、特征等内容有待明确。在案例研究方面,“岭南州府园林”概念肇始于对古代惠州西湖的研究,但后续却缺少对其演进过程及特征的深入研究。因此,基于已有理论研究成果,以惠州西湖州府园林为研究对象,以唐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以前)为研究时域,使用历史研究、跨学科研究、定性分析、田野调查方法,对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的演进过程及特征开展研究,以期完善岭南古典园林与州府园林理论体系,并对当代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梳理了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的演进背景。从自然、政治、文化三方面归纳分析,提炼出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形成与演进的三大背景:依山傍水的自然禀赋、镇守粤东的政治地位、多元融合的文化风气。阐述了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的演进过程。将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的演进过程按照唐、宋、元、明、清五个时代划分为五个阶段,探究各时代背景、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对风景营造的影响,将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的演进过程总结为:发于唐,长于宋,荒于元,成于明,盛于清。归纳了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的特征。将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的特征总结为:“历时演进的州府风景”、“城湖相融的共生系统”、“兼收并蓄的公共场所”。历代州府支持是历时演进的基础,要素与场景的层积是历时演进的结果,“发现——建设——游赏——传颂”的风景迭代是历时演进的模式。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的生态功能、生产功能、观赏功能使其逐渐成为州府城市的一部分,且在风水思想影响下,形成城湖相融的格局。基于“中央意愿——州府责任——官员主导——社会参与”的自上而下管治模式,古代惠州西湖亦成为服务百姓的公共设施、多元文化的演绎场所。探讨了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对当代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与营造的借鉴意义。总结当代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现状为“城湖关系转变”与“西湖风韵弱化”,并对《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2020-2025)》进行解读,提出其对惠州西湖以旅游为导向的发展定位未充分体现西湖的文化遗产价值。进而将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的三大特征转译为“持续优化”、“湖城平衡”、“人本主义”,提出对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不能急于求成,并应将其视为城市的蓝绿系统、市民的公共设施。基于对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演进过程与特征的历史研究,得出三点研究结论:一、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具有“历时性”、“共生性”、“公共性”三大特征。从时间角度看,其是历时演进的州府风景。从空间角度看,其与惠州城市形成了城湖相融的共生系统。从人的角度看,其是兼收并蓄的公共场所。此外,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的三大特征,在当代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的背景下可转译为“持续优化”、“湖城平衡”、“人本主义”。二、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的演进过程随时代兴衰交替。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的演进过程可概括为:发于唐,长于宋,荒于元,成于明,盛于清。其在唐代处于混沌初开的突破状态,在宋代处于创造性的跃迁状态,在元代缓滞不前,在明代实现复原与发扬,在清代进入精雕细琢阶段。三、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的演进过程与城市密切关联。古代惠州西湖州府园林与惠州城市共生,州府当局对惠州西湖有管治权,州府官员是惠州西湖营建的主导者,州府百姓是受益者。因此,通过惠州西湖这一典型个例外推,“州府园林”概念是对此类古代大型城郊山水较为准确的诠释。
其他文献
柬埔寨近年来实施了系列工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的政策,但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技术技能水平较低,影响了产业发展和就业质量。为此,柬埔寨政府发布规划,从提升质量、促进公平、强化与利益相关者的战略合作、完善治理体系等多个方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培养满足工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中柬两国也需要通过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教育合作框架、创新教育合作机制等举措,推进中国-柬埔寨职业教育合作向着更深层次的方向不断发展
城市化进程导致大规模的青年流动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城市的青年租赁市场巨大,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青年公寓由此兴起。人口结构的新特点新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成为年轻人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公共空间是青年公寓的社交以及精神文化的核心场所,当前青年公寓建设偏向于室内物质空间品质的提升,缺乏对室外公共空间的重视,更加缺少对青年这种特殊群体心理及精神需求的关注,其公共空间表现出与使
城市的高密度发展和扩张改变了自然环境的整体空间格局,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下降和退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调、绿色空间不断收缩等问题,这促进了城市绿色空间的立体化发展。随着生态系统服务理念的兴起,绿色屋顶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益得到广泛证实,极大推动了绿色屋顶政策的推广。总体来看,绿色屋顶政策呈现从追求绿色屋顶建设面积的量化发展到满足人们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质化发展的转变趋势。本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城市绿色屋
硒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在植物体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生化作用及功能。我国是一个贫硒大国,人体长期缺硒会引发多种疾病,进行食源性补硒是改善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的必然手段。富硒农产品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改善我国居民长期硒摄入不足的情况,改良居民的健康状况。谷子脱壳后的产物-小米,其营养成分与其他禾谷类粮食作物相当或更优,是理想的补硒作物。深入研究谷子对硒的吸收和转运机制,对谷子硒生物强化及遗传改良具
安德烈娅·利维的小说《小岛》通过四位主要角色独白式的叙述,展现了牙买加移民以及英国本地民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人生经历。作者试图反映战争对士兵和平民的灾难性影响、男权制对女性的严重伤害、白人至上社会给被殖民者带来的苦难,以及这些经受磨难的人如何应对这些困境。本文采用朱迪斯·赫尔曼有关战争和家庭创伤的理论,以及斯蒂夫·克拉普斯后殖民创伤的概念来分析《小岛》中创伤的产生,小说人物所表现出的创伤症状和
硒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人群从谷物中获得的硒占饮食摄取总硒的70%,谷类等农作物在居民的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人体摄入硒营养元素的重要食物来源。因此,研究作物对硒响应的调控机制,对培育硒高效作物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具有耐逆性强、适应性广及基因组丰富的特点。随着小麦基因组的发布,小麦已经成为单子叶作物挖掘植物耐逆基因、研究耐逆性的理想材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各大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转入存量更新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广州,也强调应在城市更新中塑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而街道作为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其设计与管控已由“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空间”,并对管控的规模和精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前多依靠小范围定性研究的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而如今大数据与人工智
大豆(Glycine max)是世界主要粮油作物。提高大豆产量和抗逆性始终是大豆遗传育种的主攻任务。挖掘介导大豆油脂合成和逆境胁迫相应的转录因子有助于深入解析油脂合成和胁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协同运作机制,并可为大豆油脂产量、品质和抗性遗传改良提供分子靶标。WIN1/SHN1(WAX INDUCER1/SHINE1)转录因子属于AP2/ERF(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广州是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位处广州千年城市中轴线核心位置,其景观风貌蕴含着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城市历史及商业文化的重要价值载体。近年来人们在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消费体验与社会活动需求层次迅猛发展,对空间场所感、文化感、参与感的营造提出了新要求,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物质实体要素,对景观风貌文化归属、精神情感方面的关注不足,因此在满足现代体验的多
硒元素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具有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等多种生物学功能,食用富硒食品是科学补硒最安全有效的方式。谷子作为山西省的主要杂粮作物,其籽粒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并且不同品种谷子籽粒硒含量差异较大,因此,筛选高品质富硒谷子材料,并挖掘其硒响应基因,对于研究作物富硒机理和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19份谷子核心种质资源的硒响应能力进行评价,并利用GWAS分析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