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这个概念在中国古文论中意义最为纷繁,也最为复杂,“兴”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最初原始意义上的宗教含义到汉代经学政教含义,最终发展到了情感的含义,在这个变化期间,钟嵘在《诗品》中对“兴”的诠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钟嵘提出这个新的定义有其一定得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从其社会背景来看,东汉末年的思想自由,魏晋南北朝的思想卓越,魏晋士人的放荡不羁,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其理论背景上来看,魏晋玄学中儒道的矛盾,老庄哲学的兴起,情感的强调也为钟嵘提出这一理论奠定了契机,可以说钟嵘“兴”的新解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使然。“文已尽而意有余”从这个概念的字面意义来看,似乎是在讲言意之间的矛盾关系,但是从深层次去发掘,就会发现,这个概念却隐含了很多东西,它着重于情感的抒发、重视“意”的作用,是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标准,是诗歌审美体验的超越性,正是因为包含了这么多内容,才使得钟嵘“兴”这个含义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虽然在钟嵘之前也有人把“兴”界定为情感的范畴,但是相对于钟嵘的定义来说,还是稍显狭隘。而且钟嵘在《诗品》提出的“兴”的概念并不是孤立而存在的,是与其“滋味说”、“直寻说”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有了“兴”的存在,诗歌作品才会“有滋味”,而且“兴”与“滋味”的“味”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兴”与“滋味”是相互相成的。相对于“直寻”说而言,“兴”的过程也就是“直寻”的过程,“兴”是诗歌“直寻”的最高境界。钟嵘的“兴”解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子昂的“兴寄”理论,殷璠的“兴象”说,司空图的“诗味”,严羽的“兴趣”说等等,这些都说明钟嵘“兴”解的重要意义。如今,我们再来剖析这个概念,已经不能静止地去看待它,而是要把这个概念融入到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去,从文学创作到文学鉴赏,从创作主体到文学的审美鉴赏者,钟嵘“兴”用简单的一句话贯穿始终,这不能不说是钟嵘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贡献,他的“兴”解也对古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