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派的形成及其古文理论意义之阐释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gzijiang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桐城文派作为清代最大的古文流派,其文学理论汲取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学批评概念、术语、范畴、命题,并有所超越。虽然其文学观念没有根本的转变,却代表了清代集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之大成的时代特色。清代文化政策是桐城文论形成的思想背景。但是桐城文派却不是文化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它对清代文化政策有所依违。 本文分四章,以桐城文派的形成及其古文理论的意义为主要内容进行集中而细微的阐释。将桐城文派的产生放入清代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中;将其古文理论放入传统文论的平台上进行研究,论述其产生的意义与理论的超越。使其得到应该得到的恰当对待、系统审视、全面评估。 第一章,桐城派的产生。这一部分主要探究桐城派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对明代“空疏不学”的文风的反拨,是反对时文、振兴古文的需要,是对宋学家以语录为文、汉学家以考据为文扬长避短、有所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桐城派的产生也是对清代文化政策的特征:残暴性、包容性、实用性、融合性适应的结果。但是桐城派不是清政府的御用文人,它与清代文化政策有相矛盾的一面。清代的文化政策要求文学“裨益政治”、“简当”、“清真古雅”,而且轻视“技艺”。但是桐城派却坚持重视“文事”、“简洁”、“清澄无滓”,并极力获取“文章之名”。清代学术思想呈现着由空谈而变为求实、由独尊一家而变为对各派的兼长相济、由隐于学术而变为经世致用、由保守不变而转为竭力图变的特色,桐城派的产生还是对清代学术思想转变适应的结果。 第二章,桐城文论的理论意义。这一部分主要以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为对象,研究其文论思想对前人的突破与理论意义。戴名世为“振兴古文”,提出了“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道、法、辞三者兼备”、“精、气、神三者浑于一”、“纵横百家而能成一家之文”的理论主张。这不仅继承了李卓吾、艾南英等人的观点,而且对其有所超越,成为桐城文论的滥觞。方苞的“义法”说、“雅洁”说有集古今文论大成的特色。它们不仅是对戴名世的继承,而且也成为了桐城文论的基石,桐城古文理论围绕着“义法”、“雅洁”展开。“义法”说的内涵、理论贡献、集大成的具体表现及其缺陷,“雅洁”说在桐城文论中的发展是本节论述的重点。刘大櫆主张“自古文字相传,另有个能事在”,即强调“法”的理论是对“义法”说中“法”的发展。他强调“神”是古文艺术的最高标准。无论是学习,或是创作,都应该以传达“神”为目标。他的理论着重强调“神”的获得,并提出了为文“十二贵”和学“神”的具体途径——“因声
其他文献
智慧城市最早是由欧盟率先提出,该理念一经提出世界各国纷纷表示支持,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对抗经融危机且振兴经济。我国于2009年引入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随后10余个省份
尽管我们畜牧兽医部门每年都在预防注射猪瘟疫苗,但是在我们地区猪瘟还是养猪业的最大杀手,严重威胁着养猪业发展,也给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猪瘟:俗称"烂肠病",是一种由猪瘟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目前临床可见最早发生于1日龄幼雏,晚者300日
探讨延续护理对青光眼患者依从性的作用效果及影响。将2016年l月-2017年6月共308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54例,干预组出院后实施延续护理,对照组按常规出院
新闻可以像电影那样精致吗?新闻人如何利用画面和声音来进行叙述?怎么更好的控制我们的摄像机?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