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运用文献学方法研究古代眩晕证型分布趋势及用药趋向性,以总结该病的证型特点及组方用药规律,同时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各历史时期眩晕的证治演变概况。 方法 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集治疗眩晕的方剂共计370首,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表,录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的“中医复方分析”软件,利用数据频数统计功能处理相关资料。 结果 (1)使用频次达100次以上药物类别依次为解表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祛风湿药;使用频次在70次以上的核心药物依次为川芎、半夏、防风、茯苓、人参、白术、天麻、细辛;位居前5位之药组药对主要为上述药物的排列组合。证型居前5位的依次为风痰上扰、痰热上扰、风热上扰、风寒郁热或气虚痰阻、风痰上扰兼气虚。 (2)风痰上扰证是各历史时期的常见证型,不同的是汉唐时期阳虚外感、风寒夹湿等证较多见;宋金元时期则痰热上扰、风热上扰等证较多见;明清时期除痰热、风热证外,血虚生风亦为常见证型。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皆为各历史时期常用药类,不同的是汉唐时期常用温里药、祛风湿药、补虚药之补气药;宋金元则每谴平肝息风药、清热药;明清则多选补虚药之补血药、活血化瘀药。 结论 (1)古代眩晕发生的病因归纳起来主要为风、热、痰、虚;祛风解表药、平肝息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的谴用为中医治疗眩晕的基本组方规律。 (2)汉唐时期眩晕病因多从外风、阳虚、气虚立论,则祛风解表药、温里药、补气药的使用频率较高;宋金元承袭前论,尤重视痰湿、火热与肝风,故化痰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的使用频率较高;明清沿袭风、热、痰、虚之论,尤强调血虚、亦关注血瘀,故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频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