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类病因未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型炎症性疾病,在欧洲和北美等西方国家常见。亚洲国家的发病率虽然低于西方国家,但却在快速增长,有关流行病学方面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韩国日本的一些长期随访研究,使我们对该疾病发病趋势,临床特征有了深刻了解。而在中国有关这方面的长期随访研究尚欠缺,随着中国IBD发病率的增高,我们对其流行病学的研究也就更迫切,流行病学的资料可为我们寻找其病因,特点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目的:分析近15年中国东部地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本地区15内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方案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IBD数据库收集199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确诊的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IBD患者按入院时间和类型分为4组:(A1组=UC,1995年-2004年;B1组=UC,2005年-2009年;A2=CD,1995年-2004年;B2组=CD,2005年-2009年),比较分析4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的变化趋势。结果:15年内,邵逸夫医院确诊的IBD住院患者共427例,其中UC251例,CD176例。IBD的平均入院构成比在A组为1216×10-6,B组为1910 x 10-6,15年内增长1.6倍。A1组和A2组的平均入院构成比分别为833×10-6和383×10-6;B1组和B2组的平均入院构成比分别为956×10-6和954×10-6。15年内,CD的入院构成比增长2.5倍,而UC仅增长1.1倍。且在2009年CD的入院构成比超过UC,2009年CD的入院构成比为1313×10-6,UC为747 x 10-6(P=0.009 P<0.01)。UC的平均诊断年龄为47.53±14.1岁,男女比为1.04:1,手术率,死亡率,肠外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0.4%和31.9%,家族史为0.4%。CD的平均诊断年龄为34.53±13.4岁,男女比为1.48:1,手术率,死亡率,肠外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4%,0.9%和45.5%,家族史为1.7%。15年内,UC和CD患者平均诊断年龄,性别比,死亡率,肠外并发症,家族史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应用高于A组(P<0.05)。结论:15年来中国东部地区IBD入院构成比在逐渐增长,CD的增长尤为显著。但IBD的诊断年龄,性别比,家族史,手术率,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近5年,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应用在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