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环石/杨木改性材释放负氧离子性能及增强处理探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室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隐患成为当下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负氧离子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缓解居室空气污染现状,提升空气质量,以人工林速生杨木为基材,在改善低密度、低强度与易皱缩变形等材性不足的同时赋予其更多样化的功能。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矿产资源六环石为改性材料,采用真空浸渍技术及水热法,分别将六环石与二氧化钛引入木材,制备具有释放负氧离子功效的新型保健功能型木材,探究改性材基本物理性质的变化以及负氧离子释放性能,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选取分散剂KH570、PEG以及Span60,采用物理、化学以及复合制备工艺,对六环石进行分散处理,以中位粒径为评价指标,得到最佳工艺为:采取复合工艺,分散剂浓度分别为0.5wt%、0.5wt%以及1wt%,所得分散液的中位粒径分别为8.93μm、9.21μm以及9.89μm。经SEM、FT-IR以及XRD表征表明,六环石粉体得到有效分散,且分散处理并没有改变六环石粉体本身的晶体结构以及化学性质。2.以最佳分散液为改性处理液,利用浸渍法制备改性木材,最佳浸渍工艺为以真空浸渍60min、常压浸渍5min为一个循环,重复处理6次,探究最佳浸渍工艺下改性材性能。(1)浸渍处理后,试样密度增至0.37g/cm3,较素材提高21.21%;平均吸水率为161.45%,较素材下降12.57%;平均体积吸湿膨胀率为2.54%,较素材降低72.33%,平均抗胀率为68.70%。(2)SEM分析表明,六环石分散液通过导管及纹孔进入木材组织内部,呈不规则颗粒状均匀分布,且浸渍试样的FT-IR、XRD表征分别出现六环石的特征衍射峰,表明六环石已成功引入木材内部。(3)浸渍试样平均静态负氧离子释放量为525个/cm3,平均动态释放量为3040个/cm3,是国际规定新鲜空气水平的2-3倍,较素材及粉体本身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浸渍材释放负氧离子的必要条件是水,即其具有水响应机制。3.以氟钛酸铵和硼酸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制备TiO2并负载于浸渍材上,借助TiO2的优异光催化特性,进一步改善浸渍材性能。(1)经TiO2处理后试样的流失率、吸水率及尺寸稳定性均得到有效改善,平均失重率为2.83%,较未负载试样下降11.84%;平均吸水率为139.64%,较未负载试样降低13.51%,且各分散剂处理试样的吸水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体积吸湿膨胀率为2.43%,较未负载试样降低4.33%,平均抗胀率达74.48%。(2)SEM分析表明,TiO2晶粒呈圆球状,主要以三种状态存在于木材内部:以木材为载体成核结晶,均匀附着于木材细胞腔内壁上;以六环石为载体,沿粉体表面均匀包覆生长;此外,另一部分同样以六环石为载体成核结晶,但表现出部分附着状态,即六环石呈现垂直插入二氧化钛团聚体内的形态。且负载试样的FT-IR、XRD表征分别出现锐钛矿TiO2特征衍射峰,表明TiO2已成功引入木材内部。(3)负载试样平均静态及动态负氧离子释放量分别为1656个/cm3及5376个/cm3,均达到国际新鲜空气标准,较未负载试样静态释放量平均提高215.42%,动态平均提高76.84%。
其他文献
“十三五”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构筑新设施,建设新村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而我国大部分的乡村建筑均由混凝土筑成,缺乏节能,抗震的性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立柱与梁采用榫卯连接的方式组合成为建筑的承重体系,可以耗散地震来临时的巨大能量。现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大多分布在地震多发的地带,尽管受到强烈地震的影响,但独特的结构体系使得很多建筑仍能历经数百年屹立至今,因此乡
种子丸粒化是在种子包衣技术基础上为了满足现代农业精量化播种需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种子处理技术。针对目前冰草种子丸粒化包衣过程中存在的种、粉间混合均匀度较差、丸化合格率较低等问题,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冰草种子丸粒化振动包衣机,采用振动与旋转的复合运动以及优化丸粒化包衣工作参数来促进种、粉间充分且均匀的混合,以此提高冰草种子的丸化合格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设计了冰草种子丸粒化振动包衣机供料系统(种子、
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innaeus(半翅目:盲蝽科)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多食性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的集约化种植和作物品种轮作的增加,使牧草盲蝽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加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本文监测了牧草盲蝽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并在室内开展了牧草盲蝽对三氟氯氰菊酯抗性品系选育、风险评估及抗性机理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牧草盲蝽的可持续、高效科学防
科尔沁沙地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生态系统复杂、脆弱。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正面临着荒漠化加剧、景观破碎度加重等生态系统健康问题的威胁,严重制约了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开展相关基础研究,以支撑区域生态的科学建设和管理。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区域生态健康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因此本文以科尔沁沙地内陆闭合流域为研究区,以典型沙丘-草甸相间地貌单元为重点研究区,利用无人机、
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也是影响土壤盐渍化的主要环境因子,随着河套灌区大规模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地下水环境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论文针对河套灌区大规模节水改造工程对于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以永济灌域为研究对象,从时空概率分布的角度探明了节水改造背景下永济灌域地下水演变规律,预测了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埋深,明确了地下水化学物质来源及咸化成因,探明了不同时期防治土壤盐渍化时的临界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主要结论
内蒙古河套灌区模袋混凝土渠道衬砌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经受季节性冻融作用,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表皮剥落等耐久性破坏问题。本研究基于现役模袋混凝土的配合比,掺加粉煤灰和硅粉等河套灌区的固体废弃料等量替代部分水泥配制混凝土。通过宏观及微观试验,研究模袋混凝土在冻融环境下的宏观力学性能和微观孔隙结构的演变规律,探究模袋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机理以及分形特征,为模袋混凝土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以及严寒地区推
土壤盐渍化和干旱缺水是制约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抬高暗管排水出口高度,控制排水可减少田间排水输出,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在暗管自由排水基础上进行控制排水,对防治土壤盐渍化和缓解干旱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选取暗管排水试验区,进行为期两年的试验监测,探讨土壤水盐分布与空间变异状况受排水方式的影响;讨论控制排水的节水控盐效果;利用HYDRUS-2D模型对比不同出口控制高度
灌溉淋洗盐分与暗管排水工程结合可显著提高脱盐效果。生物改良也是盐碱地的改良的主要措施,不同的耐盐作物对盐碱地的响应也不同。本研究在暗管排水条件下,施加不同的灌水量处理,探讨不同耐盐作物对盐碱地土壤水盐及土壤酸碱度的响应。共设计了3种灌溉处理,分别是无灌水对照处理(“1”)、节水灌溉处理(“2”)、传统灌溉处理(“3”);分别选取油料向日葵(YK1、YK2、YK3)、高丹草(GD1、GD2、GD3)
为揭示植物根系的固土抗蚀机理作用,且在植被恢复和重建中可以为选择优良水土保持物种提供一定基础力学数据。本文以两种典型的水土保持草本植物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根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单根拉伸试验、根土复合体剪切试验和根土界面摩阻试验,研究两种植物根系受拉受损后愈伤自修复的力学特性、瞬时
“蒙古族家具纹样”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蒙古族的千百年光辉文化,是蒙古族人民独特的艺术创造,更是一种融合了民族精神和思想情感的视觉艺术形态。蒙古族纹样种类多、图案混杂,有着厚重的线条和华丽的色彩,从它形成一直到现在,在各个时期都被广泛应用。人们获取到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于视觉,而图像作为人们生活交流的重要载体,由于岁月变迁、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蒙古族家具纹样的模糊不清、边缘失真等问题,因此提高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