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冰结构是以冰作为主要受力材料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具有历史悠久、绿色环保、观赏价值高等优点。不仅在冰雪旅游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在极地甚至外太空探索等领域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传统冰结构主要采用天然冰砌筑方式建造,由于天然冰的承载力低,而且砌筑施工方式相对落后,使得传统冰结构的尺度及造型均受到限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将现代建造技术应用于冰雪结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种以充气膜为施工模板,结合水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高性能复合冰材料与冰结构研究(5177818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结构是以冰作为主要受力材料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具有历史悠久、绿色环保、观赏价值高等优点。不仅在冰雪旅游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在极地甚至外太空探索等领域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传统冰结构主要采用天然冰砌筑方式建造,由于天然冰的承载力低,而且砌筑施工方式相对落后,使得传统冰结构的尺度及造型均受到限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将现代建造技术应用于冰雪结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种以充气膜为施工模板,结合水-纤维混合溶液喷射、冻结成型技术的新型大跨度冰壳结构形式,并对其各项性能开展了初步研究。相比传统冰结构,这种新型冰壳结构受力更为合理、造型更加丰富,代表了现代冰雪结构的发展方向。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拟从受力性能和施工仿真分析两方面对大跨度冰壳结构开展系统研究,建立相应的设计、施工分析理论,推动新型冰壳结构在我国的工程应用。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1)基于损伤力学与材料试验,建立了复合冰材料热力损伤本构模型。将复合冰视为准脆性材料,提出了“两段式”热力损伤本构模型。加载前期,通过引入温度变量建立了复合冰的热弹性本构方程;界面损伤后,通过引入损伤力学中的粘聚裂纹模型,建立了复合冰的损伤演化模型,实现了复合冰由损伤到断裂过程的模拟。基于三点弯曲切口梁试验,测定了复合冰损伤本构模型的开裂抗力常数——断裂能。通过自主开发的损伤本构子程序与典型试验,探讨了适用于复合冰的损伤软化曲线选取、网格敏感性等问题,验证了本文建立的复合冰热力损伤本构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也为后续研究大跨度冰壳结构的破坏模式与失效机理奠定了基础。(2)建立了考虑日照影响的冰壳结构受力性能精细化分析方法,揭示了热力耦合作用下的冰壳结构失效机理。建立了考虑日照辐射作用的冰壳非均匀温度场分析方法,提出了考虑温度连续变化的冰壳结构热力耦合分析方法,实现了对冰壳结构受力性能的精细化模拟。结合典型算例,研究了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的冰壳结构极限承载性能,分析了不同荷载形式、环境温度等影响下冰壳结构的破坏模式与失效机理。最后,研究了实际服役环境下大跨度冰壳结构的非均匀温度场与热力损伤演化规律。(3)开展了满足复杂形态冰壳施工需求的气膜模板找形方法研究。不同于传统气膜设计,冰壳气膜模板以“形”的匹配为首要目标,受力性能满足施工荷载即可。为此,本文建立了满足复杂形态冰壳施工需求的气膜模板形态控制方法,通过快速充气模拟与参数优化,获得与冰壳设计形状最接近的充气膜,并以此作为冰壳施工模板。考虑到气膜模板优化中的目标函数、优化变量以及约束条件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系列提高计算精度与收敛效率的措施。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复杂造型气膜形态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与优越性。(4)开展了考虑水膜流动与逐层冻结过程的冰壳喷射施工仿真分析研究。冰壳喷射施工模拟涉及液体流动与材料相变等物理过程,属于典型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通过对喷射过程解析与适当简化,将其解耦为水滴流动与逐层冻结过程,分别建立了描述水膜喷射流动的质量守恒模型与冻结成冰的热平衡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构建了水膜流动与冻结过程的数值耦合求解方法。通过数值算例,探讨了施工用时、需水量、施工质量等因素的相互影响规律,进一步阐述了喷射施工仿真方法的有效性与应用价值。(5)开发了冰壳结构专用分析软件,并在多个实际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将前面各章节方法集成,基于Rhino-Grasshopper参数化平台,开发了适用于冰壳结构的分析系统——Rhino Igloo,实现了复杂造型冰壳结构的快速分析与评估。汇总了2016年以来开展的多个大跨度冰壳工程案例,并以2020年“雪域梦乡”冰壳为典型案例,探究了集成分析系统的有效性与工程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癌症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癌症普遍具有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和容易复发的特点。当前,虽然已经开发出多种癌症治疗手段,但癌症的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对癌症发生机制的研究是寻找更好治疗方法的关键,其中癌症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可以更好的推进癌症早期筛查及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因此,本论文以癌症为研究对象,整合mRNA表达、DNA甲基化、拷贝数变异、体细胞突变、miRNA表达和lncRNA表达等多种组学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取决于水分、气体和离子等侵蚀性介质向材料内部迁移的进程。考虑到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材料很少处于饱和状态,准确量化水泥基材料非饱和水分传输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评估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研究发现,水泥基材料的水分传输过程经常偏离经典传输理论的预测,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这是由于C-S-H凝胶具有干缩湿胀特性,导致孔结构对含水量非常敏感,此时经典水分传输理论隐含的恒定孔结构假定不再成立。
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ECC)是一种以短切柔性纤维为增强相而制备的具有超强变形能力的复合材料。在单轴拉伸作用下,ECC呈现出多条裂缝稳态开裂及拉应变硬化的受拉行为。其拉应变可以达到3%以上,所形成的裂缝通常宽度不超过150μm。ECC具有优异变形能力的一个原因是使用了平均粒径约为110μm且最大粒径约为250μm的超细石英砂
大跨度桥梁是现代社会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地域间文化与经济的交流发展。大跨度桥梁具有质量轻、结构柔、阻尼小等特点,对环境风荷载极其敏感,易受其影响而出现各种风致振动现象,严重威胁桥梁施工及服役阶段的安全性。当来流风流经主梁断面时,剪切层分离使结构表面出现交替的旋涡脱落,从而使得结构受到周期性变化的气动力作用,进而诱发结构风致振动。涡激振动是一种在低风速区间极易发生的风致振动现象,其发
高吸水聚合物(Superabsorbent polymers,SAP)是水泥混凝土的一种内养护剂,对于抑制水泥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具有显著作用,在混凝土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SAP抑制自收缩的原理是在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预先吸收的水分,维持混凝土内部湿度。然而,SAP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吸水能力缺乏可靠而高效的表征方法,高估或低估吸水能力都会引起额外水量计算偏差,导致水灰比的显著变化,影响混凝土力学性能
金属屋面板因有轻质、施工简便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作大跨屋盖围护结构。但近年来,其风灾事故却频繁发生。已有研究表明金属屋面板的风揭破坏形式主要有静态破坏与疲劳破坏,其中,静态破坏是指常态风中较强的峰值风荷载引起的屋面板强度破坏,而疲劳破坏则是指极端风中高幅的脉动风荷载引起的屋面板低周疲劳破坏。而当前屋盖围护结构的抗风设计不能提供屋面板发生破坏的概率。特别是对组件间的连接强度需要通过抗风揭试验来验算,增加
透水沥青路面可快速消除道路表面积水,但其服役过程中,透水能力易受到堵塞作用的影响。因此,为了全面掌握透水沥青路面运营过程渗透能力的演化规律,需明确透水沥青混合料的堵塞机理。空隙结构作为流体携污染物流动的载体,其复杂的形态必然导致堵塞行为的复杂性。而沉积颗粒的分布形式影响流体流动的空隙空间结构,是透水路面堵塞的根本原因。然而,受到测试方法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限制,已有研究尚未明确沉积颗粒的堵塞机理及被堵
梁桥集群是指由城市高架或公路交通线路内多座中小跨径梁桥所构成的结构群。运营环境下桥梁结构响应监测数据是车辆荷载、温度荷载以及收缩徐变等各种耦合作用的综合反应,仅利用单座桥梁结构响应监测数据通常难以有效剔除复杂耦合因素对桥梁结构损伤定位的影响,因此,如何实现运营环境下集群内全部桥梁结构的损伤定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针对上述难题,分别以结构相同的梁桥集群、相似的梁桥集群及缺少健康监测数据的梁桥集群
L形多腔钢-混凝土短肢组合剪力墙是一种由多腔钢管和内填混凝土组成的新型短肢剪力墙,它可以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的材料性能,具有刚度大、承载力高、延性好以及抗震性能优越等优点。目前对多腔钢-混凝土组合构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字形、T形以及十字形等截面形式,对L形多腔钢-混凝土组合构件的研究相对较少,其设计主要参考钢管混凝土柱相关设计方法,钢管混凝土柱的理论方法对短肢组合剪力墙的适用性尚需研究。本文针对L
β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作为城市交通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载体,担负着城市居民出行和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责任。但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不可避免的受如极端恶劣天气、恶性交通事故等诸多外部因素影响,直接和间接的导致巨大社会经济损失。分析和研究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抵抗这些外部异常干扰的能力,对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规划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级联失效及其鲁棒性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单一交通方式开展的。但在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