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且以边疆地区、偏远地区为主。我国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三十余年来,伴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全面推动了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城镇化的效率、成果、规模和作用对城市、农村经济发展,区域优势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同民族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由封闭到逐渐开放,由彼此独立到密切联系,少数民族人口大量流动,散居化趋势愈发显著,民族交往愈发广泛和深入,人口再分布渐趋活跃。 少数民族人口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扩散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一方面,我国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相对稳定,以农村为主。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少数民族人口逐步向东部沿海城市扩散,少数民族人口结构正经历着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历史过程。这种人口分布变化对民族政策、民族自治地方、中东部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应合理引导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时调整区域发展政策。此外,城市也面临着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流入的巨大压力,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等产生了重大挑战,妥善解决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和合理服务管理流动人口是当务之急。 文章以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为主题,首先剖析了城镇化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发展趋势的影响等问题;其次对这一影响诱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客观细致的概括和总结;最后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就有助于少数民族人口合理分布进行了对策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