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其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山东省资源丰富,储量大,质量优,因此拥有众多资源型城市。在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发[2013]45号文件)中,将资源型城市第一次明确分类,山东省共有14个市县名列其中,其中包括东营、济宁、泰安、莱芜、枣庄、淄博、临沂等7个地级市。本文以山东省7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发展历程与现状,系统梳理经济转型政策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在比较分析与非资源型城市异同的基础上,探讨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资源型城市相关理论与研究文献。资源型城市(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包括地级市、地区等地级行政区和县级市、县等县级行政区)。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可以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等四类资源型城市。目前,社会各界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并主要从问题、转型模式和政策等方面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而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进行整体分析,特别是对成长型和成熟型资源城市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相对较少。第二部分,山东省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依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山东省7个资源型地级城市可以划分为成熟型(东营市、济宁市、泰安市、莱芜市)、衰退型(枣庄市)和再生型(淄博市、临沂市)。纵观山东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从经济规模看,成熟型资源型城市(除莱芜市)和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在全省处于中上游水平,衰退型资源型城市在全省中的地位相对落后。从经济结构看,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比重普遍较高,所占比重基本超过50%,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从工业结构看,资源型城市采矿业发展较好;在制造业中,与资源相关的产业占据较大份额。第三部分,山东省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从综合实力看,山东省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指标整体落后于非资源型城市,但东营市和淄博市的综合实力排名却位于全省前列。从产业结构看,山东省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高于非资源型城市,但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则整体落后于非资源型城市(除再生型城市)。从创新发展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和专利申请授予量等指标与非资源型城市基本持平,成熟型和再生型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发展较好。从资源环境看,资源型城市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高于非资源型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与非资源型城市相持平。在与非资源型城市比较中,笔者发现,资源型城市总体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实力偏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较差等共性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东营市和淄博市却明显不同于其他资源型城市,其经济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整体实力较强。第四部分,山东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与实施效果。从解决资源型城市存在问题的角度出发,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研究表明,转型等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使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经济发展增速、工业结构和外资利用规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第五部分,山东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促进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大外商引资力度,是山东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