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疆哈密、吐鲁番、鄯善、五家渠、昌吉、石河子、博乐、伊犁和阿克苏9个地区的葡萄种植区采集典型的穗轴褐枯病病样,经大量分离和纯化共获得141个菌株,根据菌落特征,初步认为这些菌株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中的小孢子组的成员。进一步根据其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和着生方式,初步确定这些分离菌分属于两种链格孢属真菌。选取其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一致,并从接种的发病株上分离到原菌株。运用分子生物技术对致病菌进行鉴定,采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ITS4)和组蛋白H3基因引物(H3-1a/H3--1b)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将获得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验证了形态学鉴定结果,确定引起新疆葡萄穗轴褐枯病的病原菌分别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这一结果与过去普遍认为引起新疆葡萄穗轴褐枯病的病原为葡萄链格孢Alternaria viticola的报道有明显不同。对两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种病原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5℃~35℃菌丝均可生长,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5℃左右,高于35℃或低于5℃均不利于病原菌生长和孢子萌发;其菌丝生长对湿度的要求并不严格,在25%~100%相对湿度下均可较好的生长,但其分生孢子的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以90%~100%的相对湿度萌发最好,孢子的萌发率可达60%以上,而相对湿度降为75%时,其孢子的萌发率则降为30%左右,相对湿度降为50%,则仅有15%左右的孢子可以萌发,所以该病发生的适宜湿度范围应为75%以上,在开花前后一旦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病害往往会大流行。光照条件对两种病原菌的侵染发病无显著影响,但紫外线对两种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紫外照射时间越长,抑制越明显。实验证明两种病原菌均能直接侵入葡萄穗轴的组织中,但伤口侵染发病的速度快于直接侵染。温度对该病的潜育期影响很大,当温度达到25℃左右,其潜育期8天;当温度为5℃,两种病原菌侵染葡萄穗轴的潜育期达15d,说明过低的温度对病原菌的侵染是不利的。经对常用的15种杀菌剂进行室内药剂筛选,并通过离体接种的方法对这些药剂的预防和保护作用进行实验,查明这些药剂对两种链格孢菌的毒力基本一致。经综合评定其中以70%正品甲基托布津、80%噁霉锌、50%戊唑醇对葡萄穗轴褐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且防效比较稳定,在病害发生的关键期,即花序分离期和花后1周进行两次防治会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以前报道防效较好的75%百菌清和80%多菌灵对两种病原菌抑制效果都较差,不适合作为大田防治的主要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