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静脉溶栓使血管再通、缺血脑组织再灌注,但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结局各不相同。本文旨在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既往抗血小板治疗及脑微出血病灶对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转化和卒中预后的影响。 研究方法: 连续纳入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脑卒中中心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于静脉溶栓前和溶栓后24小时接受头颅CT和多功能头颅MRI检查,溶栓后24小时检测血清NSE浓度,随访患者卒中后3月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根据mRS将患者分为良好预后组(mRS评分<2分)和不良预后组(mRS评分≥2分),根据头颅CT和MRI结果将患者分为颅内出血转化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研究结果: 良好预后组基线 NIHSS评分(p=0.000),溶栓后24小时 NIHSS评分(p=0.000)和血清NSE溶度(p=0.006)显著低于不良预后组。血清NSE溶度与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显著相关(R=0.342,p=0.005)。与CMB阴性组相比,CMB阳性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增高(66.0±11.2 vs60.1±9.9;p=0.013)、既往高血压病史患者比例显著增高(75.0% vs49.4%; p=0.019)。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MRI上CMB病灶(OR=6.402,p=0.010)和静脉溶栓后24小时血管再通(OR=4.769,p=0.040)是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OR=0.575,p=0.000)和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OR=0.662,p=0.008)是3月后卒中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NSE浓度(OR=0.229,p=0.091)不能独立预测卒中结局。 研究结论: 血清 NSE浓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独立相关,但不能独立地预测卒中结局。基线 MRI上 CMB病灶是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既往抗血小板治疗不影响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