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鄂东地区棉花生产发展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鄂东地区近60年来,棉花生产发生的一系列的变革,棉花生产发展趋势、单产、总产情况、生产投入、产出情况,以及在湖北省棉花生产中的地位;并对鄂东地区棉花生产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促进鄂东地区棉花生产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分析认为:60年来,鄂东地区棉花栽培技术发生了较大变革,经历了一熟改两熟、连作改轮作、两熟改多熟间套的模式变化;棉花种植方式从“满天星”撒播到等行种植,种植品种从大青叶、鸡脚叶等——岱字棉15——鄂光棉——鄂荆一号、鄂沙28、鄂荆92等——鄂棉18——鄂杂棉10号、鄂杂棉12号、冈杂棉8号等,经历了从低产品种到高产品种,从常规棉到杂交棉和抗虫杂交棉为主的转变;棉花栽培方式主要是:改露地直播为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培和地膜移栽。棉花调控经历了物理措施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基本形成了“优良品种、等行种植、两膜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全程化调、综防病虫、四分收花”的棉花栽培技术体系。从1949年至今的60多年中,鄂东地区棉花生产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面积变化先上升,后略有下降;二是年均总产呈稳步增涨,较20世纪50年代提高了3.4倍;三是单产成倍增加,单产水平提高了3.7倍,平均单产水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0%左右;四是在全省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鄂东地区当前棉花生产中,本省选育的抗虫杂交棉品种占90%以上,种植密度自2000年以来大幅下降,至2009年略有回升,平均密度为2.1万株/hm~2;施用氮、磷、钾分别为278.7kg/hm~2、133kg/hm~2和196.1kg/hm~2,其比例为1:0.5:0.7;从2004年起,生产投入水平不断上升,增加到2008年的7110元/hm~2,2009年有所下降,为5550元,仍居历史高位水平。2009年含工纯收入为16745元/hm~2,是这十年中的高点,植棉效益有所回升。分析认为,鄂东地区棉花生产取得了较快发展,主要得益于农资市场秩序不断好转,主推品种影响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基层农业管理部门和当地棉花科研机构试验、示范的开展等,对全市棉花生产起到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棉农植棉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鄂东地区棉花生产中也存在与全国棉区相同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不足,劳动力人口素质差,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病、虫、草害对棉花生产影响大,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促进鄂东地区棉花生产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加大对棉花生产的投入力度,完善棉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棉花生产补贴范围与补贴额度,稳定棉花市价格,逐步推进棉花市场体制改革,建立棉花生产保险机制,完善棉花产业信息网络和技术推广网络建设;更需要当地的农业主管部门和棉花科研机构通力合作,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力度,组织好试验、示范与培训,提高棉农的科技植棉水平,共同促进鄂东地区棉花产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