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经济性。人类语言系统本身具有经济性这一特点早为众多语言学家所认识,他们立足于语言系统本身,从语音、音系、词汇、句法、语法等角度对语言的经济性做了不少静态层面的研究。本文认为,语言的经济性还可以体现在语言的交际运用之中,仅仅从语言的静态层面(即语言系统本身)来研究语言的经济性是不够的、不全面的,还应从语言的动态层面(即语言的交际运用)来研究语言的经济性。因此,本文试图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对语言的经济性做一个动态层面的研究。首先,此项研究以Zipf 1949年提出的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为思想主线,在Grice的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Horn的数量和关系原则(Q- and R-principles)、Levinson的数量、信息和方式原则(Q-, I- and M-principles)、Moser的语言经济性三分法(即语言系统的经济性、信息传递的经济性和标准语影响范围的扩大带来的经济性)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中找到了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经济性的理论依据与支持,从而也证明了本研究的可行性。Coulmas(1992:245)指出,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永恒的矛盾,那便是:一方面,交际者要充分实现其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交际者又期望为此付出的努力最小。基于言语交际中的这一永恒矛盾及上述理论和原则,本文对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经济性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并指出经济性不仅是一个类别性概念(classificatory concept),还是一个相对性概念(comparative concept)。然后,本文对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经济性进行了例证与分析说明,并将其划分为显性经济(explicit economy)和隐性经济(implicit economy),将隐性经济与羡余(redundancy)区分开来,将羡余与信息过量(overinformativeness)区分开来。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此外,本文还指出了显性经济和隐性经济的一般表现形式。最后,本文分析并尝试着归纳出了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言语交际中语言经济性的制约因素以及理解语言经济现象的推理过程,将对语言的经济性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本研究证明可以从语言的动态层面研究语言的经济性,即语言的经济性还存在于语言的动态层面。其意义在于:1.加深我们对语言以及言语交际的理解;2.进一步推进了对语言的经济性的研究;3.指导人类言语交际活动,提高人们的言语生活质量;4.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