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文本通常指的就是新闻文本,是报纸、广播、电视上的新闻报道,媒介组织拥有着发布新闻文本的绝对权威,文本的呈现形态是封闭和静止的;而在网络媒体时代,媒介文本的内涵被大大拓展了,媒体的新闻固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人人都是媒体的新时代,网友的意见表达、相互讨论,甚至是莺莺絮语都成为令人关注的媒介文本,文本的呈现形态是开放和动态的。如今,新闻事件在网络空间传播之后,往往会成为热点,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在论坛、微博等网络空间受到热烈的讨论,同时,网络言论又会成为事件发展的推动力量,促进事件的不断演变。本文所提出的“行动的文本”这一概念正是基于网络言论推动新闻事件演变这一社会现实,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概括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新特征。“行动的文本"指的是网络空间中不断演变和动态发展的流动性的媒介文本呈现,可以看成是网络传播时代的“多幕剧";而与之相对应的“定格的文本”则是传统媒体上封闭的报道或者是阶段性的连续报道,是传统媒体时代的“易碎品”。罗兰·巴特曾提出文本解构理论,他用“作者之死”颠覆了“作者”的主宰地位,彻底解构了以“作者”为中心的文本世界,解放了“读者”与“文本”,为“读者”与“文本”的主体地位的获得创造了可能,也为新型“作者”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当下中国的网络传播中,我们或许不难发现,以记者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也正面临着“死亡”的命运,而网民为代表的读者在网络时代已经“诞生”。本文所选取的四个案例,其媒介文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且其书写方式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06年的“彭宇案”导致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类似事件,并且都被贴上了“彭宇案”的标签,使这种情况愈演愈烈;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最初都是对凶手的愤怒声讨,但是在药家鑫执行死刑之后,网络空间又展开了对舆论的反思和理性的探讨;由于受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影响,“朱令案”在2013年又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期间,官方对此只有一条回应,但是网民借助已有材料,扮演起“全民侦探”的角色,不断制造出新的文本;另一种情况表现在“东莞扫黄事件”中,这可以看作是官方话语主导的议题,但是以微博为主的民间话语场却争取掌握主动权,不断对官方话语进行改写。本文从“行动的文本”这一视角出发,主要通过对四个个案的研究,揭示媒介文本演变的四种模式。本文采用“过程一事件”分析法,针对深受关注的公共新闻事件,深入到事件演变的过程之中,力图还原新闻动态发展的全貌,同时,结合网络空间的话语过程,思考媒介表达和新闻事件演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文本的作者究竟是谁、这四种不同的演变模式反映出的文本作者分别有何特点、他们的书写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有何缺陷和不足,以期对我国的网络舆论研究和网络事件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