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总结各家电视台年底招标业绩后发布的“2013年十大最赚钱的综艺节目榜单”中,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和央视的《梦想合唱团》这两档公益节目,分别以1.7亿元、1.6999亿元位列第四和第五。公益节目的目标应是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非营利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而中国的电视公益节目却能在赚钱的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这不免让人深思。为此,本文将中国电视公益节目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从节目的发展历程中探寻兴起原因,从节目的策略设计中揭示传播特色,从节目的文本细节中探讨话语建构,从节目的困境与隐忧中展望未来的发展道路。随着公共管理部门对电视媒体管理的逐渐放宽,公权主导的公益节目,逐渐让位给社会主导的公益节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健全,电视公益节目的政府性逐渐转变为社会性。电视机构为了适应媒介生存环境的变化,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根据政治导向和社会需求,创造性的将公益元素融入到电视节目的生产和营销中,并最终开创了一个政府、电视台、社会民众“皆大欢喜”的局面,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提高电视节目的美誉度,同时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双重效益的获得,是电视台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进行节目生产与营销的一种结果。作为电视公益节目的典型代表,中央台的《我的父亲母亲》、湖南台的《天声一队》、浙江台的《中国梦想秀》这三档节目,就是三个不同的电视机构充分依托自身优势,结合公益元素,推出的各具特色的电视产品。这些节目不仅助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传播了公益精神,还赢得了管理部门的认可,获得了社会的好评,更为重要的是也为电视节目的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从文本与话语分析的内部视角更为细致地考察电视公益节目时发现:在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下,电视公益节目具备模式化与审美化的叙事话语特征,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新事物往往也会带来新问题。当前,中国电视公益节目所面临的困境,既有理念、题材、品味等生产层面的问题,也有编排、营销推广等传播层面的问题。电视公益节目的制作理念会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当下的社会现实使得电视机构在生产电视公益节目时,很难将公益的推广作为节目生产与传播的第一要素,更多的是将公益视为一种内容的噱头或营销手段。对于中国电视公益节目的未来发展,电视机构应该在节目的制作理念、内容形态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免时间一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此外,电视机构与公益组织,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深度合作,以推动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最后,政府机构应该在合理借鉴国外公共电视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并解决中国公共电视的设立与管理问题,从而为电视公益节目的发展建构一个非政府、非商业的制作和播出平台,有效地推动电视公益节目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