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七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变迁——以《人民日报》有关高校报道为文本依据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层面、因素和环节之间有怎样的联动或制约关系,所有的这些是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进而形成了现今的阶段性状态,即立足于怎样的历史和现实基点,自觉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回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历史,意义在于更为客观的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基础,通过对其历史发展状况的梳理,探索其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其发展走向。
  新中国十七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新中国的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有着最初的探索意义。在这一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程中,有哪些开拓性的、有益的探索,何以称之为“开拓性的”、“有益的”,这些探索是否依然有益于后继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或是其提供了哪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和契机,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这一工作的与时俱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同时,在这一历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又走过哪些弯路,有着怎样的教训或历史的遗憾,新的现实环境中是否还有滋生其生长的土壤,又该如何规避错误的发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最初阶段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和意义。这些都需要从建国十七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史中去寻求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本文是以《人民日报》有关高校报道为文本依据对新中国十七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审视,借助《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权威身份,以及“日报”的连续性的日报道的媒介特质,实现对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特殊视角的观察。通过《人民日报》关于高校新闻所提供的海量信息,检视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共中央政治决策的历史互动,了解了高校是如何自上而下的接收政策,并传达贯彻到高校的党政管理、教学科研、团学、工会、后勤、外事等各个方面;同时,一些高校的贯彻落实情况又被作为“典型”呈现于《人民日报》,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示范”和榜样,更促进了党的政策在全国高校的贯彻落实。
  立足于对《人民日报》(1946-1966)有关高校报道的文本分析、考证基础之上,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十七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初创期(1949-1956),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曲折发展中的积极探索期(1956-1966)。总体而言,新中国十七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上呈现出政治性强于思想性的特点,并广泛的通过政治运动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落实。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较为突出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实现作为高校主体的师生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确立,这也是该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重心;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初步确立,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主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确立、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招生、培养、毕业等各环节的规程的设置,以及制度的逐步确立、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阶级性、政治性、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与高校的其它工作相互影响、互为制约。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说明,首先要确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高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协调并进,互补互助,才能更好的和谐共生。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等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辗转和变迁,既记录了新中国十七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细节,也折射出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情状。开启了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崭新的一页,也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留下了可资借鉴的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