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大量现存老旧单位制住区在存量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挑战。同时,重庆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单位制住区的地域及文化特色。此外,单位制住区的形态类型是理解和透视中国社会变迁的微观缩影。鉴于以上三方面背景,对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形态类型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介绍了本文所运用的理论与方法,即形态类型学。主要涵盖三部分内容,即形态类型学理论、形态类型学研究框架、针对住区的形态类型学研究。其中,在形态类型学的理论中分别介绍了康泽恩城市形态学、卡尼吉亚建筑类型学以及整合的形态类型学。形态类型学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西方形态类型学的研究框架、形态类型学本土化的研究框架以及本文的研究框架。本文研究框架根据重庆历史文化及地形特征,从时空维度对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进行分期,主要分为3个时间阶段,即1949-1957年、1958-1977年、1978-1998年;从微观角度将形态类型分为8个要素,包括住区形态6要素及建筑类型2要素。其中住区形态6个要素包括:住区总体布局形态、住宅拼联形态、住宅单元形态、分台状况、道路系统、建筑密度与尺度;建筑类型2要素包括:住宅建筑风格、住宅建筑平面。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从全国和重庆主城区两个空间范围出发,介绍了单位制住区发展及建设情况;然后根据本文研究的三个时间段(1949-1957年、1958-1977年、1978-1998年),结合形态类型8要素,分别论述每个时段内的重庆主城区内各单位制住区样本的形态类型特征;最后,横向对比每个时间阶段内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形态类型要素的特征,总结1949-1998年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形态类型8个要素的动态变迁特征。第三部分为第四章。主要挖掘了影响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形态类型各要素特征及变迁的动力机制,论述了自然地理气候、政治经济环境、相关政策状况、分配制度、设计主导思想以及规范6个因素对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形态类型要素特征及变迁的影响作用。最后是第五章,对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形态类型研究做了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