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采用孤养结合慢性束缚应激模型(CRS)模拟人类抑郁症症状,从行为学,脂质代谢以及炎症等不同层面,对针刺干预孤养结合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实验分组:将48只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和氟西汀组4组。各组大鼠均在实验前适应性饲养1周。2.造模方法:在本研究中,采用国际公认的慢性束缚应激模型方法,建立慢性心理应激模型。具体方法:将大鼠放入铁丝网内并用夹子固定铁丝网两端,保持大鼠呼吸通畅,不压迫大鼠,仅对其进行心理应激。这种方法基本限制了生理应激的作用,结果主要是反映心理和情绪因素对大鼠产生的影响。在每日9:00-15:00进行应激刺激,束缚期间禁食禁水,束缚结束后将大鼠放回鼠笼,正常摄食摄水,连续造模28天。3.干预方法:(1)正常组:28天常规饲养,在每日9:00-15:00禁食禁水,其余时间正常摄食摄水。(2)模型组:孤养结合慢性束缚应激28天,在每日9:00-15:00进行造模,造模期间禁食禁水,其余时间正常摄食摄水。(3)针刺组:孤养结合慢性束缚应激28天,在每日9:00-15:00进行造模,造模期间禁食禁水,其余时间正常摄食摄水。同时,应激前1小时选择针刺干预“百会”、“印堂”和“三阴交”穴,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1次,连续28天。(4)氟西汀组:孤养结合慢性束缚应激28天,在每日9:00-15:00进行造模,造模期间禁食禁水,其余时间正常摄食摄水。同时,应激前30分钟给予盐酸氟西汀灌胃给药干预,每日1次,连续28天。4.指标检测及方法:采用旷场实验、体质量检测、糖水偏好实验评价模型大鼠行为学;在实验结束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脑脊液Apo-A1、Apo-D和RBP的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实验day0,各组大鼠体质量、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和糖水消耗量以及糖水偏好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day28,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糖水消耗量和糖水偏好指数显著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体质量、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糖水消耗量和糖水偏好指数显著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的体质量,糖水消耗量以及糖水偏好指数显著增加(均P<0.05),而水平穿越格数和竖立次数无显著差异;与氟西汀组相比,针刺组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明显增加(均P<0.05),体质量无显著差异,但是表现出增长的趋势,糖水消耗量以及糖水偏好指数无明显差异。2.各组大鼠Apo-A1、Apo-D和RBP表达变化:(1) Apo-Al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PO-A1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APO-A1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比较,APO-A1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2) Apo-D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po-D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Apo-D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比较,Apo-D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3)RBP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RBP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RBP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针刺组和氟西汀组比较,RBP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孤养结合慢性束缚应激成功模拟了人类抑郁样行为表现,针刺和氟西汀干预均可显著改善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指标,但在模型大鼠的探究和活动能力方面,针刺干预的效应要优于氟西汀。2.孤养结合慢性束缚应激导致模型大鼠脑脊液Apo-A1、Apo-D和RBP表达显著降低,针刺干预可显著上调其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