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高抗玉米穗粒腐病自交系R15、高感玉米穗粒腐病自交系478以及它们所组配的F1、F2、BC1、BC2 6个世代为供试材料,用针刺果穗注射法接种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对串珠镰刀菌引起的玉米穗粒腐病的抗性机制和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 1.利用马育华介绍的估计最少基因数目的方法得出控制玉米穗粒腐病抗性的基因至少为5对。 2.采用K.Mather世代均数分析法对各世代单穗未感病籽粒百分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未感病籽粒率性状(即穗粒腐抗性)不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而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对遗传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和估计结果表明,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l]不显著,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以及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j]均达极显著水平,只是作用方向不同。而从效应值的大小来看,则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因此,初步可以认为玉米穗腐病性的遗传以加性效应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为主,同时显性效应也有一定的作用。 3.采用盖钧镒“主基因+微效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玉米穗粒腐病的抗性受2对加性主基因和多基因加性-显性效应的控制。其中,2对加性主基因作用方向相反,且正向作用大于负向作用;多基因加性-显性的作用相反,且加性多基因的正向作用大于显性多基因的负向作用,与采用K.Mather世代均数分析法得出的结果基本吻合。 4.研究还发现,玉米对串珠镰刀菌穗粒腐病的抗性与穗长、穗粗、粒深、穗行等产量性状和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相关性都很小,基本无相关,进一步表明该性状主要受遗传因子的控制,因此,对玉米穗粒腐病抗病育种不能通过相关表型性状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