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由探析“体教结合”的概念入手,解析“体教结合”的产生与发展,客观分析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体教结合”工作的开展现状,并在借鉴国外后备体育人才培养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完善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体教结合”后备体育人才培养的一系列建议。主要结论:1.少体校专业性强,在教练员队伍质量和运动员技术水平上具有优势,但对文化课学习的重视程度低,生源紧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在普及体育运动、挖掘体育人才、提高文化成绩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教练员力量薄弱、运动员技术水平较低。2.缺乏赛事经验和训练时间不足是阻碍运动成绩提高的最主要原因。阻碍参赛的主要原因,少体校为生源不足,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资金缺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为学生运动水平较低。制约学生运动员文化成绩的因素是自身因素(包括学习基础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合理),学习时间较少和学习氛围较差。3.上海市基础教育体教结合学校对政府拨款的依赖性强,社会力量在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中力量薄弱。体育局是三类学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但教育局仅给予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大力的财力支持。经费充足度总体一般。4.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体教结合学校对运动员管理的重视程度低、管理方式不规范、管理内容不合理。5.上海市基础教育体教结合输送奖励政策不规范,奖励依据不合理。在输送过程中,少体校和传统体育项目学校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运动梯队建设不完善,而运动水平低则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困难。6.少体校主要挂靠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对其支持相对较小;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挂靠学校依赖性强,与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区别较小,实质上为同一培养方式。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体教结合”后备体育人才培养效果总体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