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环境问题真正成为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则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人类开发自然和利用环境的浓度和广度空前提高,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人类陷入了无法躲避的环境危机。 环境危机呼唤环境伦理。在现代文明条件下,人们开始从人文价值取向上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道德关系,于是环境与伦理、环境与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的社会不仅要求物质丰裕,而且要求合理利用资源,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就是要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加强环境伦理道德观的培育。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40多年对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和低水平利用,使黑龙江省面临着资源危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严峻局面。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省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仍比较薄弱。针对此种情况,本文从阐述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环境道德的理论关系入手,进一步说明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是推进黑龙江省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而环境道德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就黑龙江省目前的现状看,环境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制约着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黑龙江省环境依然脆弱。2、公众的环境道德意识薄弱。3、政府决策中环境伦理观缺失。4、对经济利益无切制的追求。但是,在新时期中,新的发展模式把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到更高的阶段。我省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加快生态省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了环境法制和加强了执法能力,加强了环境道德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如何加强黑龙江省的环境道德建设呢?就是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道德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增强政府绿色决策理念,推进决策的科学化。2、完善环境立法,加强环保执法力度。3、树立企业生态伦理观,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变。4、强化环境意识,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只要每个公民热心参与并付诸行动,只要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的紧密配合,中国的环境道德建设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