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波段高功率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的研究

来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Ka波段微波技术在卫星通信、雷达、等离子体诊断、受控热核聚变、医疗卫生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同时,研究Ka波段的高功率微波器件符合高功率微波器件向更高功率、更高频率发展的趋势,因此开展Ka波段高功率微波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传统Ka波段高功率微波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电子束的通道较窄,电子束需要被束缚在更小的范围内,因此器件所需的导引磁场一般比较高。2、单模器件尺寸小,因此功率容量比较小。3、过模器件尺寸大,内部往往存在模式竞争,并且所需励磁系统庞大。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依据如下:1、同轴结构的内导体产生的感应电流,削弱了电子束的空间电荷效应,可以允许器件工作在低导引磁场下。2、采用同轴结构,可以通过同时增加内外导体的径向尺寸,在保持工作特性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器件的功率容量。3、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具有工作模式单一、稳定的优势。4、基于渡越辐射机制的器件还具有功率高、效率高等优点。
  基于此,课题致力于通过研究Ka波段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实现一种兼顾低导引磁场、高功率、高效率、工作模式单一的Ka波段高功率微波源。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开展了关于Ka波段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的理论研究。1、分析对比了同轴结构与空心波导的空间极限电流,分析表明同轴结构更具有低导引磁场的潜力。2从小信号理论出发,分析了四间隙群聚腔和三间隙群聚腔的工作模式、工作电压范围以及各模式对电子束有功功率的大小,研究表明四间隙群聚腔更具有高效率的潜力。3、引入了群聚腔与提取腔之间耦合系数的概念,研究发现器件的工作效率随耦合系数的增加而升高。
  开展了关于Ka波段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的粒子仿真研究。1、建立了具有低导引磁场、高功率、高效率的Ka波段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的物理模型,采用四间隙群聚腔与三间隙提取腔的方案,过模比约8.9。在电压447kV,电流7.4kA的条件下,输出微波功率1.27GW,频率26.2GHz,效率38.5%,导引磁场0.6T,阻抗约60?。2、研究了降低器件内电场强度的方法,通过增加内外半径结合倒角处理,将器件表面最大场强降至1.4MV/cm。3、验证了在不同注入电压下,器件工作模式的稳定性和单一性,工作模式由稳定20ns后的二极管电压决定。4、研究了永磁包装的轻小型化Ka波段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引入了新型聚焦阴极,降低了器件对导引磁场的需求,在注入电功率3.28GW条件下,当导引磁场为0.35T时,输出功率为0.8GW,当导引磁场超过0.48T时,输出功率为1.1GW。设计了质量为59.6kg的永磁结构为器件提供导引磁场,在粒子仿真计算中,得到了功率为1.0GW、频率为26.2GHz的输出微波,效率高于30%,实现了器件的轻小型化。开展了关于Ka波段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的工程设计。1、为所研究的Ka波段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的磁场线圈、支撑杆、模式转换器等进行了工程设计,实验最终选择的模型在电压450kV、束流9.1kA的粒子仿真条件下,输出微波的功率为1.57GW。2、考虑到器件所用的材料不锈钢不是理想导体,研究了不锈钢材料下器件的欧姆损耗,粒子仿真显示欧姆损耗约占输出功率的36.3%。
  开展了关于Ka波段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的实验研究。1、初步实验研究中,得到了频率约26.7GHz的输出微波。分析近场荧光屏图像发现,输出微波中含有TE11和TE29,1模式,为此设计了对TE11模式无反射的支撑杆;在二极管区域的阴极座和内导体横截面上,存在等离子体轰击的痕迹,分析显示等离子体轰击痕迹是由,为此设计了改进型的二极管结构。2、采用改进的支撑杆和二极管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非旋转对称模式被有效抑制,在电压450kV、束流9.1kA的条件下,输出微波功率650MW,频率26.5GHz,效率16%。
  开展了关于频率可调谐的渡越时间振荡器的拓展研究。1、为研究频率可调谐的Ka波段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首先在较易实现的L波段探索了该类器件的调频特性,提出了三种可实现机械调频的渡越时间振荡器:内导体有间隙的同轴结构、内导体光滑的同轴结构、无内导体的空心结构。在仿真设计上,对三种模型结构下微波的产生以及器件的功率容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内导体有间隙的同轴器件输出效率最高41%,可调频范围宽,为1.53~1.93GHz;内导体光滑的同轴器件输出效率最高41%,但可调频范围较小,为1.38~1.52GHz;空心器件可调频范围宽,为1.03~1.31GHz,但输出效率低,最高为25%。2、为可调频器件进行了工程设计,设计中将径向的调节转化为旋转杆的轴向进出,操作简单易实现,并且调节部分整体封装在外筒内部,实验中无需改变磁场等其他部位,可实现实时调频。对调频器件的模式转换器进行了设计与分析,实现了在1.38~1.52GHz内,S11保持在6%以下的模式转换器。3、将该机械调频方法可应用到高频段器件中,以Ka波段同轴渡越时间振荡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四间隙调制腔的径向尺寸,在电压为450kV、电流7.4kA的注入条件下,实现了在23.83~26.2GHz范围内,功率高于200MW的微波输出。上述机械调频均具有实时性和连续性。
其他文献
晨起,路过弋阳一中,便来到方志敏中学。一边是随着学生入校,逐渐热闹起来的方志敏中学,一墙之隔的便是绿树掩映下更显宁静的谢叠山书院。从教31年,这是弋阳县方志敏中学教师占运雪最熟悉的场景,若不是刻意提起,很少有人想起她及她背后的家族与这三个“教育地标”之间的关系。  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弋阳县高等小学堂到弋阳的第一所初中、第一所高中,半个多世纪来,弋阳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这门四代人的深耕细作、默默奉献。  
期刊
目的探讨cN0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中央区清扫的最佳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150例cN0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以甲状软骨下角下方1 cm的水平线将双侧中央区分为患侧甲状软骨下角区域、患侧中央区下份、对侧甲状软骨下角区域、对侧中央区下份4个区域,分析这4个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患侧中央区下份淋巴结转移率在4个区域中最高(56.
目的探讨不同肥胖测量指标包括体重指数、腹部皮下脂肪和腹部内脏肥胖对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3月413例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术治疗的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本组中位年龄68岁(48~78岁),术前均经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确诊Gleason评分4~10分,中位值7分。在MRI扫描T2WI、矢状位图像上测量前
任何有创的腰椎诊断操作或手术都可能发生感染,由于靠近神经结构,腰椎术后感染常可致病情复杂,造成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腰椎术后感染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处理,可引起慢性疼痛、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甚至造成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等严重后果。
期刊
目的评价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治疗症状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HoLEP手术并得到随访的31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HoLEP手术时间(包括剜除时间和粉碎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评价手术前后最大尿流率、下尿路症状(LUTS)改善情况,对出血、术后排尿困难、尿潴留以及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残余腺体复发等近、远期并发症进行评
目的探讨胆囊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4例胆囊癌患者(胆囊癌组)和60例胆囊炎患者(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比较胆囊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上述指标与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胆囊癌组患者APTT明显缩短[(29.0±4.2)s,t=-4
患者 女性,28岁,主因"双下肢疼痛半个月,上腹痛7 d,便血3 d"于2011年12月4日经急诊入我院普通外科。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疼痛伴双侧胫前及右足外踝皮肤红斑、溃疡,无光过敏、口腔溃疡及其他部位皮疹,曾就诊我院风湿免疫科查自身抗体均为阴性,对症治疗效果不佳。7 d前起觉上腹部不适,进行性加重,3 d前排暗红色血便约1000 ml,腹痛剧烈,出现血压下降、神志不清、自主呼吸减弱。
目的明确脊柱转移癌外科治疗后生存情况、治疗效果及相关预后因素,为制定脊柱转移癌规范化外科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癌患者资料,对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和治疗因素三大类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最终纳入研究453例。其中男性263例,女性190例;
目的探讨N3期胃癌D2根治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78例N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180例,女性98例;中位年龄61岁(26~93岁)。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R0切除246例,R1切除32例。D1淋巴结清扫125例,D2淋巴结清扫109例,D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PAND)44例。术式包括全胃切除98例,次全
目的探讨长期生存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肿瘤分子表达特征。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09年4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术后至少存活3年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15例纳入本研究,将同期手术且生存期低于1年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年龄、肿瘤大小及部位、手术切除程度、术后辅助治疗等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对肿瘤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肿瘤抑制基因P53、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