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骨密度水平与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之间的关系,及骨密度在颈动脉重构中所起的作用并评价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164例经超声检查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男性75例,女性89例,年龄49~83岁,平均年龄63.24±5.74岁,根据超声特征分为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另取50例同期行超声检查未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58.78±5.10岁。使用美国NorlandDoveSXA-30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踝骨骨密度水平。实验室检查均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使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获取一系列生化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肌酐、尿酸、空腹血糖。并测定血压和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全部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对照组与颈动脉斑块组之间平均年龄、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空腹血糖等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性别构成、舒张压、体重指数、载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肌酐、血钙和骨密度等指标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用偏相关分析法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各个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年龄、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密切相关,而骨密度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之间无相关。
3.对照组、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块组4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4组间平均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和骨密度等指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性别构成、舒张压、总胆固醇、载脂蛋白a、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肌酐、血钙等指标间无差异。
4.分别对钙化斑块组与对照组、混合斑块组与对照组、软斑块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偏相关分析,在调整了年龄、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后,我们发现骨密度降低与颈动脉钙化斑块发生之间密切相关(p<0.01),而骨密度降低与颈动脉混合斑块及软斑块发生均无相关。
5.亚组分析中,对164例超声检查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以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和骨密度等指标为自变量,以颈动脉重构指数为因变量,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年龄、骨密度和脉压与重构指数呈负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重构有关。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重构指数呈正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正重构有关。
结论:骨质疏松时由于骨吸收增加,骨钙动员入血,异常沉积在血管内膜中,可导致全身动脉的转移性钙化。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调整年龄、性别、血压和血脂等影响因素后,骨密度水平降低与颈动脉钙化斑块的发生率密切相关,而与颈动脉混合斑块、软斑块发生无关。亚组分析提示骨密度降低是颈动脉发生负性重构的独立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