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基层治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历史上乡村基层治理模式总是处于在不断调整和持续变迁的过程中。“皇权不下县”、“双轨政治”、“国家政权内卷化”、“整体性治理”、“乡政村治”、“分利秩序”等概括,体现了不同时期特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且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而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则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多次强调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多地地方政府也积极制定和规划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和相应路径,以完成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强调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许多东部地区普遍出现了村干部职业化现象。职业化的村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主体,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在城镇化和市场化的潮流中,在行政化力量的指引下,许多村干部的治理行为和管理方式逐渐向现代职业特征开始转变。基于对苏州市郊一个农村社区的调研,本文集中探讨村干部的职业化问题。首先,对当地的村级治理状况和村干部职业化现象进行详细描述与分析;其次,对村干部职业化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总结;再次,分析了村干部职业化对基层治理的影响;最后,对不同地区下职业化的村干部适用性和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对比反思,并且对村干部职业化之后的乡镇行政力量和村民自治力量的有效平衡性进行了反思。经研究发现: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村级治理实践呈现出治理组织科层化、治理方式规则化和治理手段行政化等特征。同时政府强统筹的社会管理模式、密集频发的村庄内生性事务、稳定且丰厚的村干部工资待遇和充沛的村庄治理资源等现实条件有力地促使了村干部职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大量年轻的、有学历、专业能力较强的村干部群体成为了新时期村庄职业化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大多具有现代职业意识,工作方式呈现出规范性和正式性的特征,尤其排除传统乡土社会的熟人逻辑和感情关系;坐班制、考核制、留痕制等成为了他们日常工作的常态。同时村干部工作大多源于村庄公共事务和上级政府委派的行政任务,并且受到基层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在村干部职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职业化的村干部对基层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利之处在于村干部行为被规约在既有制度框架之内,其工作遵循制度化和正式化的原则,实现了村级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同时使得村级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其中村级承接行政任务的能力、村庄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村级财务管理的能力将不断提升。但是,不利影响在于村干部队伍的行政化程度较深,容易造成村级治理中的行政力量消解村民自治。同时职业化的村干部身份和行为逻辑忽视了村民的个体性需求,不能有效完成群众性工作,因而呈现出干群关系疏离的治理困境。